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97800
  • 作      者:
    郦波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1、曾国藩诞辰200周年、《百家讲坛》10周年曾国藩首部抗鼎之作同步播出。今年是曾国藩诞辰20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百家讲坛》节目开播10周年,是《百家讲坛》着力打造的第一部有关曾国藩的抗鼎之作,有着非凡的社会价值。新书出书日期也是《百家讲坛》节目首播日期,为期一个月的节目连续播出,将有力地带动新书热卖。
  
  2、众多名家力荐。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为本书封面题词"曾国藩家训"。王立群、唐浩明、阎崇年、鲍鹏山为本书撰写推荐语。其中唐浩明先生是我国写曾国藩历史小说的第一人,他的推荐非常有分量。
  
  3、曾国藩思想价值和名人效应。"当官要学曾国藩"是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清代曾国藩不仅精通为官之道,被称为清代"中兴名臣",又是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本书讲述了曾国藩的生平故事,修身治家的经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关注度。
  
  4、与同类书相比可读性、故事性强。不同于其他同类书籍的是,新书一扫同类书的枯燥的、解读式的、学术味浓厚的风格,通过清新的文笔,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讲述了曾国藩的生平故事,可读性非常强,是适合中小学生以上普通人群阅读的大众读物。另外,郦波在本书中延续了一贯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5、视角独特结合当下关注点。新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曾国藩家训的智慧与思想:修身、养性、 自立、自达; 识人、用人,立人、达人等,还结合当代人关注的教育、励志、用人识人等社会热点进行视角独特的故事化阐述,对于当代很多问题都有启发意义。尤其对青少年、孩子的父母有很强的启发教育意义。
  
  6、内容不限于曾国藩书信。当前市场上有关曾国藩家书的书一般停留在曾国藩的书信、日记内容上,而本书对曾国藩思想相关知识的解读不限于此,而是善于融会贯通,为本书的主旨所用,将曾国藩文集中的《冰鉴》、《挺经》等部分的内容也拿出来进行了解读,完善了识人、用人内容以及教育人们成长、成才的内容。另外,本书还充实了丰富的关联资料。收录链接了曾国藩家训的经典语录和对联,收集了丰富了人文历史知识,以及郦波的精彩点评,有着宝贵资料价值和保存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2009年10月初,他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后一炮走红,被誉为百家讲坛"学术小生"。2010年8月,《百家讲坛》连续播出他主讲的《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大明名臣:海瑞》,新书《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和《救时宰相于谦》也同步与读者见面,形成"大明四大名臣"系列。他在百家讲坛主讲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也将于2011年2月与观众见面,同名新书也将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同步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 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而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本书以郦波一贯的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为读者全新揭示了曾国藩这个神秘人物的真实面纱,生动阐释了曾国藩家训的智慧与思想:修身、养性、 自立、自达; 识人、用人,立人、达人,这正是曾国藩家训的智慧精华所在。让我们随着郦波老师的娓娓道来,去切身感受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曾国藩家训人生智慧与教育思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讲
  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
  笨小孩
  公元1825年,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十五年,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一个腊月里数九寒天的晚上,在湖南湘乡,也就是今天湖南双峰县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儿正在刻苦地用功读书。
  因为是在腊月里,天气很冷,一般人家早早地就熄灯上床睡觉了。这种天气下,只有被窝,才是最理想、最温暖的地方。这样寒冷的夜晚,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能歇着就歇着,能不工作就不工作,连学生也不愿做作业了,也就只有一种人还愿意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这种人,不是读书的孩子,而是小偷。
  道理很简单,别人都睡了,小偷们的工作环境就变得理想了。
  于是有这么一个贼,早早地就趴在这户人家的屋梁上,就等着这家人家都熄灯睡了,他好下来“上班”,下来偷东西。
  说起来,既然小偷肯光顾,说明这户人家的家境还可以,还算富裕。但富裕人家的孩子往往吃不了苦,要不哪会有那么多的有关富二代的教育问题呢?
  这个小偷也是这么想的,他正好就趴在这孩子读书的这间屋的房梁上。他想想这大冷天的,这孩子点着灯读书,大概读一会儿也就得睡了。所以他一直在房梁上候着,就等着这孩子读完书熄灯上床睡觉。
  要说这个小偷的打算一点也没错,因为屋里这个十四岁的男孩不过在背一篇古文。这古文也不是很长,大概也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样的文章,这种文章我们现在的中学生都背过,也没什么特别难背的。按理说这孩子一会儿肯定就背完了,他背完了就该上床睡了,这样,总共也要不了多长时间。所以房梁上这位梁上君子就打定了主意,等这孩子背完文章再下来偷东西。
  可没成想,这个在灯下背书的孩子特别笨,一遍一遍地在那儿背: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他是一遍遍地读,然后一遍遍地背。读嘛,读得慢得要命;背嘛,背得磕磕巴巴!
  这贼听得着急啊,听这孩子翻来覆去地倒腾这篇文章,可就是背不会。按理说,这贼的文化水平也高不到哪儿去,可他听这孩子读一遍,背一点,再读一遍,再背一点,这样来来回回十几遍下来,这贼对这文章都熟了,他都快背下来了,可让他纳闷的是底下这孩子还是背不顺。
  因为梁上这位是小偷、是贼啊,所以他也不敢贸然就下来。尤其是他原来打定了主意要等这孩子背完才下来的,要等黑灯瞎火了才能下来偷东西的,这也算是小偷的职业操守啊,所以在这种思维惯性下,这贼虽然等得很不耐烦,可他也只好在房梁上趴在那儿等着。
  这样又过了大半夜,那贼在房梁上都趴着睡了一觉了,可底下这孩子还在那儿背课文呢,而且还没完全背顺溜呢!
  等这贼睡了又醒,醒了又睡,睡了再醒,眼瞅着天都快亮了,他以为背了大半个通宵的孩子总该背会了,总该要去睡觉了!可出乎意料,这孩子还在那儿磕磕巴巴地背着呢,一点儿要睡觉的意思也没有。
  梁上这位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哪儿来这么笨一孩子?那首有名的《笨小孩》可不唱的就是他嘛!这可真够倒霉的,大冷天在房梁上都快睡了一宿了,这又不是练轻功,弄得什么东西也没偷着,这不是影响咱们小偷的工作效率嘛!
  所以他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也快亮了,再不走都走不掉了,所以他突然“蹭”的一下就从房梁上蹦下来了。
  底下这孩子手上捧着个书本,突然看头顶上蹦下一大活人来,也吓了一跳,愣是没反应过来。
  结果这贼劈手把孩子手里的书一把给抢了过来,然后啪地一下摔在书桌上,边摔边气愤地说:“瞧你笨得那样!你说这破文章有什么难背的!”
  说完他一张口:“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哗哗,哗哗,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一篇古文在这个没文化的贼嘴里,极其流畅地就背了出来!
  这贼怎么能背这么溜呢?
  很简单,他听了一夜,听了无数遍,早已经是“被背诵”了,不想记也记下来了。等到把书背完,他又指着这孩子说:“你看你笨成这样,读什么书啊你!”
  说完,这贼一甩袖子,东西也不偷了,一脸激愤地扬长而去!
  也难怪贼生气,耗了一晚上,挨了一夜冻,什么也没偷着。不过严格说来也有收获,他毕竟偷到了一篇文章!
  这个聪明的贼,很可惜,我们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这个背书连个贼也背不过的学生,我们有幸知道他的名字,他姓曾,当时名叫曾子城。这个名字我们不熟,但后来,他改过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人尽皆知,那就是--曾国藩。
  你看,人人都说曾国藩天纵奇才,小时候怎么怎么聪明,后来怎么怎么神奇,要不然也不能被称为清代“中兴第一名臣”!要不然也不能被那么多后人景仰!像毛泽东,据说年轻时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他说过一句名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公,曾文正就是曾国藩。那意思是说就近代的人物而言,我毛泽东只佩服曾国藩!
  那么,近代之前的人物他又佩服过谁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毛泽东也没佩服过。所以古往今来,毛泽东坦露心扉明言佩服过的人,也就只有一个曾国藩而已。
  有趣的是,不只毛泽东,就连跟毛泽东斗了一辈子的生死冤家蒋介石,一生最钦佩的人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一生在床头只放两本书,一本是《圣经》,那是取悦他老婆宋美龄的,因为宋美龄信基督教。另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或者是《曾文正公全集》,而放曾国藩的书,那是取悦他自己的。
  也不只毛泽东和蒋介石,自近代以来,崇拜曾国藩的人多了去了。可以说他是有清一代对后来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后来有无数的历史名人从他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但我们说,不能因为他后来成就巨大,就得说他小时候一定是个天才。事实上,完全如那个贼说的一样,小时候的曾国藩,他是一个标准的笨小孩!
  可是,虽然他笨,虽然他比那贼还笨,但他最后成为了曾国藩,而那个比他聪明得多的贼,最后不过还只是一个贼而已。可见一个人的人生成就,并不一定跟你聪明与否有必然的关系。
  当然,有关曾国藩背书背不过贼的故事,虽然在当时就流传得很广,但据说,当友人亲口向曾国藩求证时,曾国藩也只是莞尔一笑,不置一辞,亦不置一辩。所以,有人说其事不可信。可曾国藩也并未否认,再加上他在家书中也承认过自己少年时不擅背书,所以这事恐怕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
  关于曾国藩原来并不是一个算得上聪明的人,其实不仅有史实为证,也还有很多评论为证。比如曾经深受曾国藩影响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就评论曾国藩说:“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就是说,一般人都以为曾国藩是个超群绝伦的天才,但其实,不要说跟古往今来的那些天才比了,就算是跟他同时代的那些历史名人、豪杰相比,曾国藩也只能算是个智商低下的人。
  要知道,梁启超对曾国藩可是极为推崇的,他说曾国藩智商低下的这篇文章,名字叫《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意思是说曾国藩是有史以来很难见到的极其杰出的人物,这种评价相当之高。但就在如此高的人生评价中,他还是说曾国藩原来很笨,智商比较低,那可真算是实事求是了。
  事实上,不仅梁启超这么说,连曾国藩自己给孩子写的家书中也说过,说自己年少时,在同辈中要算是“愚陋之至”,就是说是最笨的。这话还真不是自谦,因为紧接着他又说,其实不仅他自己智商比较低,而且他的几个兄弟都跟他一样笨。曾国藩在家里是老大,他还有四个弟弟。曾国藩说,在他们兄弟五人中,除了老三曾国华比较聪明,智商天生比较高之外,其他几个人都跟自己一样笨。
  所以说,他说自己笨,那绝不是自谦,自谦也没必要拉着几个弟弟跟自己一起笨啊!
  所以说,真实的曾国藩虽然后来人生成就惊人,但其实他原来真的是一个笨小孩儿!
  那么,这么一个笨小孩,后来怎么就成了名垂史册、震惊天下的曾国藩了呢?
  难道,真的像刘德华的那首《笨小孩》里唱的,是“老天成就了笨小孩”吗?
  小气与遗憾
  我们先放下这个问题,先来看看曾国藩除了笨,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缺点。
  公元1830年,这时候曾国藩已经19岁了,在跟着做私塾先生的父亲读了好些年书之后,他爹觉得这孩子实在教不了,就把他送到自己的一个朋友,一个姓汪的老师那儿去读书。同时还把自己的第三个儿子曾国华也送过去了。
  这时候曾国华才10岁,而曾国藩已经19岁了。可这位汪老师果然像曾国藩自己说的那样,也觉得曾国华比较聪明,而曾国藩比较笨,所以他喜欢曾国华,不喜欢曾国藩。有一次气头上,这位汪老师随口骂曾国藩说:“你这个天生的蠢货,一副戳牛屁股的相!你将来要是有点出息,我给你背伞!”
  背伞就是仆人跟着主人出行的时候,替主人背着书、背着伞。这位汪老师的意思是说,你曾国藩实在太笨了,你这种人将来肯定没什么出息,你要是将来有出息了,我当老师的替你背伞当仆人。
  据说曾国藩当时一声不吭,闷头退下。后来,参加科举考试,那些聪明的同学纷纷落榜,反倒是最笨的曾国藩一下考了个举人。这一下金榜题名,荣耀极了。曾国藩回乡之后特意去拜见汪老师,读书人嘛,要拜谢师恩啊。
  去的时候是个大睛天,可曾国藩特意带了把伞,进了汪家后,随手就把伞放到堂屋的佛龛旁边。寒喧一场,聊完之后,曾国藩起身告辞。汪老师呢,不敢怠慢,一直送出门来。因为虽然自己是老师,但这学生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笨小孩儿了,曾国藩考中了举人,就可以实授朝廷命官了,而汪老师不过就是个私塾先生,哪能再摆当年的老师架子呢!所以汪老师不敢自称老师,一口一个“曾大人”,一直把曾国藩送出门来。
  曾国藩等出了门,才作恍然大悟状,好像突然想起来似的,说:“哎哟,我把伞落在老师家里了。”说着就要回身去拿。
  汪老师一听这话,赶快说:“曾大人留步,我来拿。”说着转身进去给曾国藩拿伞。
  等这位汪老师进去把伞拿出来,再把伞交在自己这位学生的手里,曾国藩突然一笑说:“谢谢汪师啊,今天替我背伞啦!”
  这位汪老师一听这话,猛然想起当年的事儿来了,一下子愣在当场,哭笑不得。
  你看,曾国藩这个人,虽然说不上是睚眦必报,但当年老师的一句气话,一直记在心上,到末了,还是要还给自己的老师。这种心胸,怎么样?可以说--真不怎么样!
  不光是对别人、对自己的老师这样,甚至是对自己,曾国藩的气量也算不上大。
  曾国藩一生的主要事迹在于他组建了湘军,剿灭了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当时,太平天国起义风起云涌,起义军占领南京后,把南京改名天京,在此定都,建立了太平天国,同时组建了北伐军和西征军。西征军沿长江一线,一直打到湖北与湖南。当时曾国藩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是清朝的二品大员了。这时候正好他母亲去逝了,他回湖南老家丁忧,也就是守丧。因为起义军打到了两湖一带,朝廷就命令曾国藩协助办理团练,也就是地方自卫武装,以对抗两湖地区的太平军。
  曾国藩雄心勃勃地组建了湘军,不仅有陆军,还花重金新建了水师。开始湖北吃紧的时候,清政府一道道命令催着他出山,让他赶快带湘军出战,可他死磨硬推,就是拖着不出来。倒不是他不敢打,是因为他野心大,想把部队练得再精一些,等到出战时可以一战而胜,一鸣惊人。所以他一方面拖着不出战,一方面抓紧时间训练湘军。
  后来,太平军攻占了湖北武昌,起义军一部由林绍璋带领,南下湖南,直逼长沙。这时候曾国藩坐不住了,带着他新训练的湘军倾巢而出,准备跟太平军一决高下。
  说到底曾国藩原来只是个读书人,是个知识分子,也没打过仗,也没带过兵。但他倒是很有自信,不仅组建了湘军,而且他对这支新组建的湘军还特别自信,再加上林绍璋南下的人马也不是很多,所以他以为自己肯定可以一战而胜。
  他本来要亲率湘军主力直攻由太平军占领的湖南重镇湘潭,可是有人在路上给他出了个主意,说现在湘潭附近的靖港很空虚,太平军人少,可以在兵进湘潭的同时去偷袭一下,说不定可以获得意外的胜利。曾国藩一听这主意不错,就把陆军主力交给自己的前锋塔齐步去攻打湘潭,而自己亲率水师和陆营一部去偷袭靖港。
  到了靖港之后,曾国藩一边派水师攻城,一边派陆营的一部搭了浮桥攻城。哪知道靖港守力薄弱的情报完全是个诱饵,靖港的太平军早就埋伏好了等着他呢。
  林绍璋把仅有的一些炮调到了靖港,就等着曾国藩的水师来尝尝火药的厉害。曾国藩的水师都是大船,而靖港太平军只有一些小船。小船虽然撞不过大船,但小船的灵活性却在靖港之战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日开战,湘军大船顺风顺水,很快就强攻到城下。可太平军放炮轰船,湘军水师战船纷纷起火。可因为顺风,一下还退不回来。这时,太平军的小船也围着湘军的大船放火,这一下火烧靖港,湘军水师刚刚组建,也没什么作战经验,一下就乱了套。
  那边水师一乱,搭浮桥攻城的陆营也乱了,大家都没有作战经验,其实靖港的太平军还真不是太多,但军心一乱,一发不可拾,攻城的陆营士兵也纷纷掉头就跑。
  曾国藩一看,怒火中烧,亲自站到浮桥桥头,手握长剑,让亲兵把令旗竖在桥头,大喝一声:“过旗者斩”!
  可并没人听他的,大家只顾着回头逃命。
  ……
展开
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