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品《冰鉴》学管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9069791
  • 作      者:
    百川编著
  • 出 版 社 :
    外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这是曾国藩《冰鉴》中观人看相,进而裁定人才优劣的基础思想。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识人有术
  第一章:识神骨知清浊
  由形而入神,由神而人心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管理者识人比喻为伯乐相马。相马的第一步是先打量马的外在形象,看其是否体形魁梧,气宇轩昂,眼睛有神,鬃毛亮泽,再看四肢、腰背是否匀称,肌肉是否发达健美,最后再看脾气秉性。所以鉴定一匹马是否是千里良驹,观其外形见其神骨是第一步。管理者拣选人才同样如此。人的仪容和面相是其精神和性情的自然流露,因此看人首先要透过“形”看“神”。
  曾国藩在《冰鉴》开篇讲到“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曾氏认为,“神”是依附在“形”上的,但却不会因为“形”的改变而改变。他说“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稻谷的精华在米粒,米存在于稻壳之中,去掉稻谷的外壳,精华仍然存在。但“神”也并非不可改变,“读书可以变化气质”。据说读书到一定程度,脸上的气质就与其他人有所不同,能够发出一种光一样。这样的民间传言当然不足信,但是一个饱学之士,毫无疑问会焕发出一种不同常人的风采。除了读书以外,生活的磨炼也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经过风雨砥砺之后,人的气质一定会有所改变。
  作为领导者,在选人用人的时候,要想选对人、用对人,观其神骨必不可少。否则的话,则很有可能会被对方的外在表象所迷惑,选错人、用错人,给企业带来损失。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因为被外在的表面形象所迷惑的案例。
  汉成帝任用王莽便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事例。据《资治通鉴》中记载,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最显贵的家族。族人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名儒陈参学习《礼经》。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恭顺严谨。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是这个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然而司空彭宣看到王莽之后,却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清而朗,中气很足,但是神情中带有邪狭的味道,此人以后必乱政我又不肯附庸他,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
  王莽专权篡位后,正如彭宣预料,其奸诈终于袒露天下。
  众人只看到了王莽忠诚耿洁的表面,而没有由形入神深入了解,司空彭宣则看到了“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从而断定其“专权”,由此可见由“神”识人更能看清人的本性。
  要做到“由神而人心”去识人,就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而要结合实际,观察一个人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诱惑。曾国藩重视文人,但也指出文人两个通病:一是尚文不尚实,一是责人不责己。尚文的毛病表现在,写文章时连篇累牍,言之成理,可是一到做事的时候,就忙乱废弛,毫无条理。责人不责己则是经常用别人难以达到的标准苛求于人,就像韩愈所说的“按众人的要求对待自己,用圣人的标准对待别人”。
  ……
展开
目录
上篇:识人有术
第一章:识神骨知清浊
由形而入神,由神而人心
辨明清浊,考察雅正
欲辨正邪,先观动静
神有余与神不足
存于心而现于外的精神
第二章:辨刚柔知性情
五行消长中的刚柔之道
内刚柔,鉴人须知的精神世界
刚极则粗,喜高怒重应三思
柔极则蠢,伏跳不伉当昂扬
转念思深,心机深重需仔细
第三章:见容貌知品行
貌合两仪,写在脸上的富贵
容贵整,外形反映气质
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服饰反映偏好
第四章:鉴貌合知神异
情态是人精神的流韵
大旨辨清浊,恒态常见
细处论取舍,时态多变
情态识人的应用
揭开「伪表情」的面具
第五章:观举止知城府
察行观止,体态识君子
肢体能言,举止看人心
坐立庄重,站如松柏坐如钟
龙行虎步,走路姿态显风度
细微末节拆穿身体谎言
……
下篇 驭人有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