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西蒙斯在其著作《控制》里写道:“从一百多家公司收集到的资料揭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异常现象,即越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越是更多地使用控制系统。”
企业维持生存,并从优秀走向卓越,离不开创新力,也离不开控制力,两者缺一不可。创新为企业带来活力,而控制为企业带来安全阀。如果企业在发展中丧失了创新,企业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同样,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控制,超出了企业力所能及的范围,那么,纳入企业内部的资源就无法得到有效配置甚至成为企业的负担,进而大大增加了风险甚至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对于企业,创新力与控制力,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的企业,才能做得大、做得强,走得更远、活得更久。以创新力和控制力为参照变量,可以把中国企业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创新和控制拿捏有度的企业。这类企业既有创新,又有控制,创新力与控制力和谐发展,企业最终在基业常青的路上越走越远。领跑行业的企业,大多都能走好创新与控制的平衡木。他们通过创新不断抢占高地,以保持在行业内的领跑优势,同时又杜绝野蛮生长,恰当地控制企业生长,避免企业落入盲目扩张的陷阱,使企业遭遇危机。
在家电行业,海尔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规模最大、发展质量最高,这与海尔生生不息的创新力以及紧紧相随的控制力息息相关。海尔从不吝啬对创新的热情:在技术上,海尔一直在家电行业中处于领跑者的行列。截止到2008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8795项,其中发明专利2261项;在管理上,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成为管理学界竞相研究的对象;在市场上,海尔也建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化流程,搭建全球化运营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网络,海尔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海尔也有了不同文化、语言与肤色的客户。
海尔的控制力在家电行业中也是首屈一指。在高层用人方面,海尔主张“在岗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换,末位要淘汰”;在企业发展方面,则主张“不当火车头,只吃休克鱼”;在市场开拓上,海尔坚持海外投资要确保销售额超过保本点才能建厂……
第二类是“等死型”企业,即既不创新,更谈不上控制。单纯靠量或低价取胜,对创新无动于衷。这类企业的代表很多,中国制造的软肋就在创新乏力上,沿海地区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尤其明显。不可否认,这些企业也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引擎之一,甚至约有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都是中国制造贡献的。但是,他们的成长多依靠低成本优势,而非创新。缺乏创新,一味模仿,决定他们只能在产业链的低端游走,利润很薄。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是10美元,在中国的离岸价格为2美元,刨除1美元的管理费和运输费、0.65美元的来料费,剩下的0.35美元才是贴牌生产的毛利。利润太薄,缺乏核心竞争力,金融海啸一个浪头打过来,他们就不堪一击了。
生存与死亡这是个问题。“等死型”企业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只有不断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改变旧有的商业模式,才会走出“等死”的魔咒,才有可能活下来。
第三类则是“创新过度型”企业,即创新有余,控制不足。这类企业在创新上有勇无谋,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出了风头,却丢了稳定的根基。
五谷道场就是中了“创新过度”的毒。陈宝国的一句“非油炸,更健康”,把五谷道场送上风口浪尖,使其树敌无数、杀敌无数,在强手如林的方便面市场开辟自己的一方天地。五谷道场独辟蹊径,定位市场差异化,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横空出世,风靡一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正当五谷道场高奏凯歌,所向披靡之时,却传出五谷道场总经理任立闪电离职、资金链断裂等惊人内幕。前行的黑马身陷短命游戏,先前的浩大声势转眼间摇摇欲坠……缺乏控制力的创新,只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有过历经鲜花遍野的风光,在前方守候的最终是马失前蹄的落寞。
而以商业模式创新取胜的分众传媒,也因为缺乏控制力而陷入危机。2005年从纳斯达克载誉归来的分众,经过一系列收购,奠定了其在商业楼宇广告方面的垄断地位。高度的垄断,使得分众获得一定的定价能力,也能够更好地配置资源,继而降低单位成本运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股价也由2005年8月的19美元上升到2005年12月的接近34美元。但与此同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天花板”,成为高端楼宇液晶屏广告的“霸主”之后,分众遇到了更大的挑战,即如何让自己的业务继续高速成长,以维持或不断提高自己的股价,因为资本市场从来都是向前看的,与已取得的业绩相比,更看重公司的成长性和业绩增长速度。而仅靠现有的楼宇广告业务,扩张速度受高档楼宇增长速度的限制,在此情况下,除非是广告不断涨价,但广告业主肯定不能接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