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中国人是“头戴儒冠、身穿道袍、脚蹬僧履、心为法心”,也就是儒释道法在中国人身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杂交状态。对此我们不做评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结构对于中华文明的绵长久远是有很大贡献的,甚至可以说,刚健有为与能屈能伸同时构成了中国的文化DNA。
道家思想已经得到古今中外许多人的肯定。清代的纪晓岚说道家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则直言不讳地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家”;英国的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技史》中打比喻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我们如果把中国比做一个人,那么儒家思想就是骨头和肉,而道家则是流遍全身的血液。作为体现道家思想的主要文字载体《老子》一书,更是被许多大师奉为圭臬。鲁迅就说过:“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哲学史》的作者胡适坦言:“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宣称“上帝死了”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则说他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归功于阅读了《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在世界上普及的程度仅次于《圣经》和《共产党宣言》。我们中国国内有关《道德经》的著述有1700种以上,外文译著约900种(其中日人著述约330种),涉及日、英、法、德、意、荷、俄、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土耳其、印度、梵文、拉丁文、希伯来文、世界语等20多个语种,美国《纽约时报》曾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展开
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鲁迅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李约瑟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胡适
(老子)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我)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归功于阅读了道德经。
——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