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出卖:30年华尔街金融阴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495234
  • 作      者:
    (美)查尔斯·加斯帕里诺著
  • 出 版 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为什么投资者难逃被出卖的厄运? <br>    为什么高盛看似明哲保身,实则在劫难逃? <br>    为什么“欺诈门”调查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br>    为什么政府的监管与救助反而成了华尔街的帮凶? <br>    为什么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也必将是徒劳? <br>    为什么金融危机是反复发作的致命顽疾? <br>    本书是华尔街资深记者查尔斯·加斯帕里诺厚积薄发的第一调查,揭开了30年华尔街金融阴谋!它是沿着金融危机的线索溯源而上的金融史传,梳理了华尔街跌宕起伏的精彩往事!
展开
作者简介
    汤姆·彼得斯,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之一,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被称为“商界教皇”。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麦肯锡公司顾问。汤姆·彼得斯的著述颇丰,而且每一本都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畅销书。曾与罗伯特·沃特曼合著《追求卓越》一书,轰动一时。代表性著作有《追求卓越》、《追求卓越的激情》、《细节成就卓越》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后金融危机时代,依然危机四伏,从高盛“欺诈门”丑闻,到SEC调查升级至摩根斯坦利等巨头,再到奥巴马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艰难出台,无不深刻警示我们:这是一个至今逃不掉的金融危机,因为它本质上是一次变本加厉的旧病复发,如果华尔街的基因未曾改变,则明日危机一如悬在鼻尖的达摩克利斯之剑!<br>    是什么贪婪的商业模式毁灭了华尔街?是谁出卖了金融投资者?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美林、雷曼、贝尔斯登……几大金融巨头争霸真相是什么?政府抢救华尔街为何一波三折7为什么政府是帮凶,而评级和保险公司也在助纣为虐?华尔街面临一次颠覆性的洗牌?为什么金融危机是反复发作的致命顽疾?明日危机在即,路在何方?<br>    本书是华尔街资深记者查尔斯·加斯帕里诺厚积薄发的第一调查,揭开了30年华尔街金融阴谋!它是沿着金融危机的线索溯源而上的金融史传,梳理了华尔街跌宕起伏的精彩往事!本书是专业与业余读者皆宜的金融危机必读本,它将专业的金融知识与妙趣横生的细节佐证完美结合 《大出卖》是一本论述全面,反思深刻的佳作,其观点鲜明,矛头直指华尔街贪婪与政府失职,在理性的冷剑上闪耀感性的光芒,入木三分地呈现华尔街原本如此的“大出卖”之积弊!
展开
精彩书评
    后金融危机时代来临了吗?这场危机或许刚刚拉开序幕。《大出卖》揭示了金融危机症结实为华尔街的基因,作者深入调查了华尔街鲜为人知的诸多隐秘细节,或许并非振聋发聩、天崩地裂的巨响,然而隐藏在历史片段中的无数细节却能真正揭示历史的真相以及金融的逻辑。 ——《华尔街日报》 我甚至怀疑奥利弗·斯通的电影《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以此为蓝本。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华尔街金融大佬浮沉史,大佬们纷纷粉墨登场,演绎了一部错综复杂、曲折跌宕、惊心动魄的美国经典黑帮电影,不过它 “形为金融,神似黑帮”。当历史的胶片滚动播放,如今的境遇多么似曾相识,而明天也仿佛暗藏其中。 ——宋鸿兵 作者是一个强硬的局外人,无论是面对金融巨头抑或政界大亨都异常好斗——从中他追寻到了阴谋的真相。 ——《金融时报》 如今的金融界言必“华尔街”,而真正触及华尔街欺诈内幕的作品却非常鲜见,因为当事人欲言又止,而门外汉则断章取义,但是《大出卖)真正做到了破成见:砭时弊、清迷局。 ——《名利场》杂志
展开
精彩书摘
    读懂华尔街的“大赛跑”<br>    如果让帕特·邓拉维讲讲他在所罗门兄弟职业生涯中的关键时刻,分享他对华尔街运转机制的认识,他一定会告诉你1978年“大赛跑”的故事。<br>    邓拉维那时30岁。他在所罗门兄弟驻克利夫兰办事处做债券销售员,收入很不错。他的客户都是中西部地区购买和交易债券。的大型养老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由于他的职业关系,他与纽约总部的几位大人物都有联系,包括名扬四海的cEO约翰·古弗兰,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债券交易商。<br>    克利夫兰办事处位于克利夫兰最高的建筑中,站在楼顶能俯瞰整个市区。与大多数证券公司一样,所罗门兄弟也从不缺高谈阔论的人,尤其是在销售和交易部。丹尼尔·本顿就在此列。他是一个销售员,高中时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本顿被逐渐增大的腰围“勒”得很苦恼。他向办公室的人提出挑战:比赛谁先爬到14楼,并放言他一定会赢得比赛。<br>    邓拉维曾经也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一直规规矩矩地工作。一天下午他对本顿说:“你真的想比赛爬14层楼吗?”<br>    “只要你够男人,两周内咱就比比。”<br>    “那你就等着认输吧。”邓拉维笑着说。<br>    事情却像恶作剧一样越传越大。所罗门驻克利夫兰办事处的经理邀请了公司一些大人物来观看,员工们也携妻带子前来观战。“大赛跑”的消息传遍所罗门纽约办事处。人们都在预言谁会赢得比赛,或者谁会在到达终点前死于心脏病。<br>    这时邓拉维接到了梅利韦瑟的电话。在1978年,约翰·梅利韦瑟还没有像迈克尔·刘易斯在《说谎者的扑克牌》一书中描述的那样臭名昭著,他的传奇尚在继续书写。华尔街大多数公司的业务是为机构或个人投资者提供建议,但所罗门不是。它主要经营交易,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由于高通胀吞噬了这些所谓固定收益投资的收益,债券市场在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如同死水一潭。<br>    但对于所罗门的交易员来说,债券市场是一个大赌场,他们才是真正的玩家。约翰·梅利韦瑟刚30出头,他在一场大赌博中赢得了第一桶金:在纽约市政府财政危机时购买了市政债券。<br>    在那些年,由于很高的犯罪率和“白人大迁徙”,纽约市几乎都在短期债务上违约。房价渐跌。人们不敢在地下人行道行走。连吉拉德·福特总统也对城市心灰意冷。但是梅利韦瑟看到了其中的希望,并在最低点时购买了市政债券。他的算计是对的,并让他赚得盆满钵满。<br>    20世纪70年代末,梅利韦瑟冒了个更大的风险。他现在是公司新设立的债券套利部门的主管,该部门是公司的摇钱树。债券套利的交易形式比购买市场债券复杂得多。它包括交易各种类型的债券,并利用市场环境变化造成的价格差获取收益。利率高涨会造成通胀预期进而促使政府债券的衰落,而公司债券,特别是垃圾债券。就会兴起,因为通胀会刺激经济增长,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债券可能更有吸引力。诀窍就在于猜测哪种市场会衰落抑或兴起,并据此下注。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交易,数千万美元的输赢易如反掌。<br>    梅利韦瑟是所罗门最擅长玩套利的人,可能在华尔街也是数一数二的高手。他是一个富有赌徒精神的数学天才。<br>    梅利韦瑟一贯少言少语,他废话不多,但今天的电话却一反常态。梅利韦瑟说他想知道关于这场赛跑的一切详情,包括邓拉维和本顿的详细身高体重以及大楼的具体隋况,还询问本顿有没有为此训练。“他非常自信他会赢,他说他不用训练。”邓拉维说。<br>    “你会打败他咯?”梅利韦瑟问道。<br>    “当然,”邓拉维说,“若不能把我这破屁股比本顿早点拖到楼上去,我就毙了自己!”邓拉维说他与本顿下了50美元赌注。<br>    邓拉维顿了一下,问道:“你为什么问得这么详细?”<br>    “我也想参与,”梅利韦瑟神秘地说,“让我想想。”<br>    邓拉维不明白“参与”的真实含义。但是几天后梅利韦瑟再次打来电话。他告诉邓拉维,他现在是这次比赛正式的庄家。他将打赌谁最可能赢得比赛,然后让愿意下赌注的人下注。梅利韦瑟断言他要从比赛中大赚一笔。<br>    邓拉维并没为此感到意外。他一直认为典型的债券交易者就是拿着大学文凭的赌徒。然而,最好的交易员就是那些庄家——他们利用专有信息吸引人们下注。现在整个公司都认为本顿会输。基于邓拉维透露那些信息,梅利韦瑟也认为本顿不大可能赢。<br>    梅利韦瑟已嗅到金钱的芳香。他知道他可以通过让人们在本顿身上下注大赚一笔。为此,他赌邓拉维会赢,并为本顿设定一个“时差”(spread)。换言之,那些在邓拉维身上下注的人必须说出两者在时间上的差距。窍门就在那几秒钟,这会吸引很多人在本顿身上下注。<br>    这就是为什么梅利韦瑟把这场游戏当做复杂的交易来算计。“你觉得你会赢几秒呢?”他问。<br>    “这很难说,”邓拉维说,“我觉得10秒左右吧。”<br>    “真的吗?”梅利韦瑟追问道,“你这么有自信啊?”<br>    “我试跑过一次,是73秒。而本顿很重而且关节也不好,他几乎不可能完成比赛。”邓拉维向他保证。<br>    “好吧,”梅利韦瑟说, “那我就放话了,说为你下赌注并且设定时差为6秒——我要吸引所有人来参加,”他停顿了一下说,“不要让我失望。”<br>    邓拉维并不知道将自己卷入了何种境地。他一直梦想要去纽约工作,而梅利韦瑟是公司的新星,是古弗兰和公司高管层的宠儿。换句话说,他不想让梅利韦瑟失望。<br>    接下来的几天,邓拉维继续训练。他甚至每天多跑两圈。有小道消息说梅利韦瑟在这上面下了非常大的赌注——不是投资在债券交易上,而是在一场比赛上,人们相信比赛结果一出来他就会输赢一大笔。、<br>    邓拉维知道梅利韦瑟喜欢钱,但他也知道赢得比赛的意义绝不只在于钱。像其他交易商一样,梅利韦瑟想要向他的老板和同事证明他比任何人都精通风险和概率。<br>    邓拉维清晰地记得比赛那天的情形:他穿着绿色短裤,胸前印有“大赛跑”字样的黄色运动衫。本顿穿着白色短裤、蓝灰色汗衫。人们拍了很多照片后,裁判扔了一枚硬币来决定谁先跑。结果是邓拉维先跑。他轻松地跑完了7楼,但接下来却跑得很艰难。当邓拉维最终抵达终点,已是气喘吁吁。他的妻子在终点迎接他,担心他会心脏病突发。<br>    本顿没有做得更好,到终点时也快崩溃了。<br>    一分钟以后,结果出来了。“女士们先生们,比赛结果现在揭晓。帕特·邓拉维,66秒;丹尼尔·本顿,74秒!恭喜两位!”<br>    台下爆发阵阵吼叫,却鲜有欢呼声。
展开
目录
推荐序:卖出产品,再出卖投资人,这就是华尔街宋鸿兵<br>序言<br>1.趣味游戏:“大赛跑”折射贪婪、冒险、欺诈的逻辑<br>2.青云直上:权欲横流的贝尔斯登内幕<br>3.五毒俱全:华尔街究竟多无耻和肮脏?<br>4.风险教训:还原债券市场大衰退之真相<br>5.贪得无厌:铁证如山的不变本性<br>6.经济复兴:潜藏更大危机的确凿证据<br>7.自食恶果:系统性危机爆发的来龙去脉<br>8.纵情玩火:毋庸置疑,好了伤疤忘了痛<br>9.打开闸门:问责政府的纵容与失职<br>10.“妈妈”不再:揭开美林文化180度转弯之谜<br>11.摇钱之树:花旗摩根挺进风险阵营<br>12.助纣为虐:评级、保险凭什么争抢一杯羹?<br>13.回光返照:崩溃前繁荣假象的细节佐证<br>14.执迷不悟:花旗们和监管者竟然饮鸩止渴?<br>15.一叶知秋:ABX指数大跌之后<br>16.舞步骤停:大佬们只听见楚歌四起<br>17.末日到来:峭壁边缘的金融巨头们<br>18.惹火烧身:倒下的第二张牌为何是雷曼?<br>19.自由落体:两房、美林和高盛谁能幸免?<br>20.自生自灭:华尔街的生死与谁相干?<br>21.紧急救援:几番难产的TARP真是怪胎吗?<br>22.明日危机:追寻未来之路,路在何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