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96564
  • 作      者:
    吕江林等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金融学论丛·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深入揭示了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运用动态优化的模型方法求解出理性消费者的最优消费路径,论证了我国“救市”型的应对策略应着重于提高居民消费率以扩大消费,探讨了我国适当扩大投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投向,运用所构建的基于房价收入比的模型度量了我国城市住房市场泡沫水平,从扩大内需、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化“投机主导”的股市为规范股市,以及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和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仅仅是房地产金融机构的违规竞争,发放了大量本不该发放的次级抵押贷款,尚不至于酿成严重的次贷危机。因为在2000年,美国次贷余额为3700亿美元,到了2007年,次贷余额增长到1.2万亿美元,占抵押房贷的比重从7.2%增长到11.0%,的确是增速过快。然而到2007年,次贷余额毕竟也还只占全部金融机构房贷的11%,而且也只占美国GDP的9.1010,不至于后来无可阻挡地演变为次贷危机一国际金融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一些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过了头,缺乏必要的节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房贷机构为了分散房贷风险,创新了一种衍生信用产品债务抵押凭证即CDO(以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现金流为支撑或为标的资产而发行的衍生信用证券)。购买了CDO的投行精英们,为了对冲违约风险,又发明了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从而作为CDS的买方,把风险一定程度地向作为CDS卖方的保险公司、基金等金融机构转移。CDS是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金融机构双方签署CDS合约后,在一定期限内,如果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则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的“保险费”,该费用称为违约互换点差。而一旦标的资产发生违约,卖方有义务赔偿买方的损失。
    应当说,CDS这种衍生产品带来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重大变革,它(和类似衍生产品)的出现,使风险管理从以前被动、消极的回避方式逐渐转变为主动、积极的组合管理方式,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有助于买卖双方在分散信用风险的同时增加资金收益,特别是有助于卖方分散信用风险。
    ……
展开
目录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2.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2.1 发展迅速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
2.2 突如其来的次贷危机及其表现
2.3 从次贷危机到国际金融危机
2.4 本章小结

3.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3.1 房贷机构的违规竞争
3.2 金融产品的无节制创新
3.3 金融机构经理人的败德行为
3.4 评级机构的利欲熏心
3.5 监管部门的不作为
3.6 居民储蓄率太过低下
3.7 连续加息致房地产泡沫破灭
3.8 未能有效抑制过分投机是根本原因
3.9 本章小结

4.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4.1 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4.2 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我国的应对策略I:适度扩大内需
5.1 扩大内需,坚定不移
5.2 全力扩大消费
5.3 适度扩大投资
5.4 本章小结

6.我国的应对策略Ⅱ: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
6.1 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现状
6.2 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研究
6.3 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的原因分析
6.4 防范我国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对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7.我国的应对策略Ⅲ:防范股市风险
7.1 我国股市是“投机主导”的市场
7.2 “投机主导”股市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风险
7.3 深化改革,化“投机主导”的股市为规范股市
7.4 本章小结

8.我国的应对策略Ⅳ:商业银行稳健经营
8.1 银行稳健性相关概念
8.2 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现状
8.3 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8.4 结论与对策建议
8.5 本章小结

9.我国的应对策略V: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9.1 金融监管理论概述
9.2 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剖析
9.3 危机后我国加强金融监管的对策探索
9.4 本章小结

10.我国的应对策略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0.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和意义
10.2 充分利用税收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0.3 构建全社会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10.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