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低估还是高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84498
  • 作      者:
    王时芬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时芬,生于1966年,上海市人。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文学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管理学硕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经济学硕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外国直接投资。曾发表中英文著作,论文和译著数十部(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实际上的固定汇率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仍未实现自由兑换),人民币汇率未必反映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合理价格。自2005年7月起,人民币逐步升值,到2010年10月已升值20%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仍坚持认为人民币升值幅度还不够。这些都使得我们有必要研究当前人民币汇率是否合理这一问题。
    购买力平价作为决定一种货币长期汇率的重要理论工具,在研究长期汇率方面一直得到广泛应用。《低估还是高估:人民币均衡有效汇率测算研究》将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框架内,测算人民币长期汇率是否合理。该理论认为,如果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极小,那么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差将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变动率。如果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变动率与均衡有效汇率的变动率基本吻合,则我们可以说人民币的汇率是合理的;反之,如果测算得到的均衡有效汇率变动率与名义汇率变动率相差很大,则可以说人民币的汇率不合理。测算人民币的均衡有效汇率,对于确定我国汇率改革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阶段。
    1973-1979年处于一个复杂的历史阶段。首先,国际社会经济危机爆发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各国货币汇率变动频繁。其次,从国内环境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在10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社会生产力、贸易、经济等受到沉重打击。在这一阶段的后四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全面复苏阶段。
    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人民币汇率在经济和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制定了相应的方针:(1)坚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方针,在一定的幅度内,人民币汇率不随西方国家货币浮动;(2)人民币汇率的确定要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3)参照外汇市场行情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特别是当西方国家主要货币汇率浮动达到一定程度时,应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根据上述方针,我国于1973年将人民币汇率原则上从实行“单一固定汇率制”改为“钉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和政治的动荡不安,1973-1980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从图2-2中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从1972年的1美元兑2.245元人民币逐步上升到了1979年年底的1美元兑1.4984元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42%。
    2.1.3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阶段(1980-1984年);第二阶段为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汇率并存时期(1985-1993年);第三阶段为纠正双轨汇率制,对我国汇率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年至2005年7月);第四阶段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至今)。
    第一阶段: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单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结算和非贸易外汇的兑换都使用同一汇率。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汇率制度遇到的问题是:要增加资源、鼓励出口、加大创汇力度,就应让人民币贬值;而要改变非贸易外汇兑换不合理的情况,增加旅游及其他非贸易外汇的收入,就应让人民币升值。当时人民币汇率存在高估,意味着出口企业越出口损失越多,进口企业越进口越赚钱,这显然与我国改革开放中鼓励出口、加大创汇的方针不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贯彻扶持出口、增加外?储备的贸易政策,则必须使贸易汇价符合贸易的实际情况。国务院于1979年8月决定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从1981年起,除非贸易结算继续使用官方汇率外,另外指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汇率。内部结算汇率是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加10%利润来确定,定为1美元兑2.8元人民币。
    尽管这期间出口换汇成本逐年上升,但内部结算汇率并没有变动;而非贸易的官方汇率还是继续采用原有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方法调整。对贸易和非贸易品实行不同的汇率在当时对鼓励出口和非贸易活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双重汇率在外汇核算和管理上出现了混乱,这也受到包括IMF和国际社会多个国家的批评,要求中国政府改变汇率制度。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名义汇率
1.2.2  均衡有效汇率变动率
1.2.3  购买力平价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概述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4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书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问题的缘起
2.1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历程
2.1.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2.1.2  计划经济时期
2.1.3  改革开放时期
2.2  人民币汇率可能面临升值压力
2.2.1  全球经济失衡
2.2.2  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扩大
2.2.3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2.2.4  大规模国际热钱的涌入

第三章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实证研究回顾
3.1  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
3.1.1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一价定律
3.1.2  绝对购买力平价
3.1.3  相对购买力平价
3.2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
3.2.1  工资成本汇率理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扩展
3.2.2  货币市场均衡理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扩展
3.2.3  动态购买力平价理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扩展
3.2.4  多国购买力平价模型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扩展
3.3  购买力平价实证研究的发展
3.3.1  线性回归研究
3.3.2  单位根检验
3.3.3  协整研究
3.3.4  长期数据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浮动汇率制货币购买力平价实证研究
4.1  模型与数据的选取
4.2  美元对日元的购买力平价实证研究
4.2.1  时间序列的ADF检验
4.2.2  协整检验
4.3  美元对德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实证研究
4.3.1  时间序列的ADF检验
4.3.2  协整检验
4.4  美元对英镑的购买力平价实证研究
4.4.1  时间序列的ADF检验
4.4.2  协整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相对购买力平价模型的人民币均衡有效汇率测算
5.1  模型与数据的选取
5.1.1  模型的选取
5.1.2  数据的选取
5.2  中美名义汇率变动率与均衡汇率变动率偏离分析
5.3  多国名义汇率变动率与均衡有效汇率变动率偏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之处及展望
附表
附录 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