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8050
  • 作      者:
    张球,陈奇斌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目前的金融制度是政府主导的渐进式改革的产物。它虽然还不够完善,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处于全球金融长期动荡之中,却能幸免于金融危机。不过,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和面向全球的开放的日趋深化,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必然要承受其带来的负面后果。这意味着,中国可以避免一次或数次的金融危机,但中国不可能永远不会爆发金融危机。只有具有这样的危机意识,我们才会去研究别国已发生的金融危机和别国应对危机的制度创新。一旦金融危机在中国发生时,才有能力将其破坏力降至最低。《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问题研究》由张球、陈奇斌、方兴起、刘伟等编著,在第2章至第6章,分别探讨了货币制度、存款保险制度、金融衍生品市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方面的金融制度和制度创新以及证券市场定价效率等问题。
展开
目录
1 概论:危机与金融制度的变迁
1.1 1929—1933年大萧条与金融制度的重构
1.1.1 大萧条前的金融制度
1.1.2 大萧条中金融制度的解体
1.1.3 大萧条后金融制度的重构
1.1.4 第一次金融制度重构的反思
1.2 1973—1975年“滞胀”与金融制度的回归
1.2.1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金融后果
1.2.2 1973—1975年经济危机中的“滞胀”
1.2.3 金融制度的历史回归
1.2.4 霸权衰落期的全球金融动荡
1.2.5 第二次金融制度重构的反思
1.3 金融大海啸与金融制度的变迁趋势
1.3.1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大海啸
1.3.2 解读全球“大救市”释放出的信息
1.3.3 金融大海啸后金融制度变迁趋势
1.3.4 第三次金融制度重构的反思
1.4 中国金融制度:借鉴与改革
1.4.1 政府主导的渐进式金融改革
1.4.2 市场取向:成果与灾难并存
1.4.3 借鉴性探讨:本书各章内容简述
主要参考文献

2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的货币危机
2.1 货币危机理论综述
2.1.1 马克思的货币危机理论
2.1.2 第一至第四代货币危机理论
2.1.3 危机理论评述
2.1.4 货币危机的理论基础
2.2 货币失调、内外失衡与货币危机
2.2.1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条件
2.2.2 内外均衡的动态调整机制
2.2.3 开放条件下的内外均衡的动态调整与货币危机
2.2.4 内外失衡与货币危机的实证检验
2.3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与货币危机
2.3.1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2.3.2 均衡汇率与人民币汇率失调
2.4 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情况分析
2.4.1 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现状
2.4.2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现状
2.5 中国内外失衡、人民币汇率失调与货币危机
2.5.1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实证检验
2.5.2 财富效应与价格效应的关系在中国的检验
2.5.3 人民币失衡与货币危机关系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3 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
3.1 存款保险制度简介
3.1.1 存款保险制度的起源及演化——以美国为例
3.1.2 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原理
3.1.3 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在弊端
3.2 世界范围内的存款保险制度
3.2.1 美国:两次危机的洗礼
3.2.2 德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私人俱乐部属性
3.2.3 日本:政府过度干预下的存款保险制度
3.2.4 小 结
3.3 存款保险制度的“显隐”之别
3.3.1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本质
3.3.2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本质
3.3.3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和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区别
3.3.4 小结及政策建议
3.4 构建我国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3.4.1 从隐性到显性: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3.4.2 潜在挑战:“南橘北枳”的暗礁
主要参考文献

4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宏观分析
4.1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4.1.1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产生背景
4.1.2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4.2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演变
4.2.1 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实体性交易
4.2.2 从实体性交易到虚拟性交易
4.3 金融衍生品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
4.3.1 实体性交易与宏观经济运行
4.3.2 虚拟性交易与宏观经济运行
4.3.3 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对GDP影响的实证分析
4.4 金融衍生品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
4.4.1 货币政策环境的复杂化
4.4.2 金融衍生品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4.4.3 金融衍生品市场与货币政策操作
4.4.4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及其金融风险问题研究
5.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实质上是一项金融专业分工
5.1.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运作原理
5.1.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5.1.3 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实质上是一项金融专业分工
5.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金融风险分散与扩散功能
5.2.1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安排
5.2.2 美国MBS产品创新的诱因:对各种风险的回避
5.2.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金融风险分散功能
5.2.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金融风险扩散与放大功能
5.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与我国住房金融制度选择
5.3.1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创新的必然性
5.3.2 我国商业银行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潜在收益与成本分析
5.3.3 政府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宏观收益与成本分析
5.3.4 我国建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的主要障碍
5.3.5 审慎推进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5.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体系建设
5.4.1 规范住房市场秩序,确保住房市场健康发展
5.4.2 建立健全我国住房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5.4.3 建立健全住房金融风险化解体系
5.4.4 建立健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金融监管体系
5.4.5 加快立法,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6 金融市场定价效率与金融稳定
6.1 新古典范式下的金融学——关注金融市场定价效率
6.1.1 新古典主义范式与经济现实
6.1.2 人性的投机倾向对经济与金融的作用
6.1.3 关注金融市场定价效率
6.2 关于证券市场定价效率的争论
6.2.1 EMH的理论基础和检验方法
6.2.2 实证检验以及理论基础上对EMH的挑战
6.2.3 关于证券市场定价效率争论的根本原因
6.3 证券市场定价效率的宏观分析
6.3.1 财富的本质与财富被持有的方式
6.3.2 预期与股票及其他资产的基本价值
6.3.3 理性市场的必要条件:预期相容性
6.3.4 证券市场价值的宏观分析
6.4 信息、交易者行为与证券价格
6.4.1 证券市场交易者行为的一般过程
6.4.2 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与交易者行为
6.4.3 市场投机行为
6.4.4  市场操纵与从众行为
6.4.5 反馈效应与投机泡沫
6.5 证券市场定价效率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6.5.1 托宾q理论评述
6.5.2 证券市场定价效率与实体经济资源配置的短期关系
6.5.3证券市场定价效率与实体经济资源配置的较长期关系
6.6 政府政策与金融市场定价效率
6.6.1 金融危机:证券市场定价效率非理想的又一有力证据
6.6.2 正视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欠缺定价效率的事实
6.6.3 宏观经济政策与金融市场定价效率
6.6.4 金融监管与金融市场定价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