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重大错误是采用了“应计制”这样的会计计量基础。办公司当然是为了赚钱,就一个足够长的期间(例如1年)来看,只要经过生产经营,收到的钱多于付出的钱,本期就是赚钱了,这就是“现金收付实现制”的思路:收到就是收到了,付出就是付出了,一点也假不得,堪称科学的方法。不过,当公司与股东或债权人同期也有现金往来时,要从中分离并计算出“赚到多少钱”,可能是个技术难题。因此,在20世纪上半叶就产生了“应计制”,在确认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时,有意漠视实际的现金收付,另立主观判断标准,“收入减费用”后的差额叫“净利润”,作为表明公司“赚钱与否”的替代指标,以此来回避“去年公司赚了多少钱”这类简单直白而又回答不了的问题。然而,科学强调的是“再现”,用会计的行话就是“谁来做账,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由于应计制加进了主观判断,对同一家公司的业务,100位会计师独立地做账,连同CPA的审计结果在内,会得到101套财务报表!会计从此成了“非科学”的行当,真心实意地想让“净利润”看起来不像扯淡的人们,和蓄意利用“净利润”来扯淡以谋取利益的人们,提出各类扯淡的和不扯淡的会计准则,陷入永无休止的无聊论争。可见,围绕“应计制”所作的研究,哪怕再显得“高深”,也没有资格号称“科学研究”。这应属于因解决不了技术难题而“无意识”地犯下的错误。
第二个重大错误是引入“公允价值”概念。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是:原来花了多少钱,先记录在账上,销售以后要和它比较,多出来的才算赚到。然而,1990年9月10日,时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Richard C.Breeden的证词指出:“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工具的买卖,它们都有一个根据当前市场情况进行价值计量的问题。其资产应该按当前市价而不应按历史成本入账。”(汪建熙译)随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完成命题作文,更进一步提出“公允价值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当前市价入账,期末市价对比期初市价若有变化,其差额就是“公允价值收益”,是“净利润”的一个新成分。但是,没卖出去的东西“市价”是多少,谁能说得清楚?无良厂商从此可以随意地决定金融产品的市价,从而随意地报告净利润。半个多世纪前,在人们无意之中,“净利润”作为替代“赚钱”的虚幻指标,占据了正统地位。“公允价值收益”则是为服从强势集团的利益而提出的虚幻指标,根本没赚到钱,却钻了净利润“什么也不是”的空子,在其中滥竽充数,忽悠世人,使会计离科学愈加遥远,当属于“有意而为之”的错误。会计历史上的这两个重大错误,前后遥相呼应,使得全世界都用错了评估公司业绩的指标,直接导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总爆发。
第三个重大错误事关合并财务报表。现代公司大多参与股权投资业务,在公司集团内部可能产生关联交易,在提供合并报表时必须消除其影响。但是,可以观察到,西方在合并报表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上,如“母公司观VS主体观”、“权益法VS成本法”和“合并法VS个别法”等,令人不可思议地都作出了方向错误的选择,使得合并报表乱象丛生,提不出完善应对所有问题的统一模式,实务界只能各行其是地摸索,手工编报,又走上了“由谁来编,结果都不一样”的去科学化道路。而现代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拥有对外长期股权投资,需要提供合并财务报表,在落伍的理论和技术手段下,连编制者自己都不相信的合并报表,如何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已成证券市场监管的一大隐患。这应是属于“无意识的”的,由多个次级错误叠加在一起而合成的重大错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