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产生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赫克歇尔认为,除了技术差异外,一定有其他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某些局限,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有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这种在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可以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生产中所需的劳动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则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多种要素,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以由产品生产中的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储备的稀缺程度决定。一般来说,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劳动力价格会偏低,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会相对低一些。而在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里,资本的价格会相对较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可能会有利。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导致了要素供给的不同;要素供给的不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要素价格的差异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不同,并最终表现为产品价格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分工与贸易。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似乎可能从贸易获得的最大收益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这些国家的生产条件十分不同,它们可以从相互的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然而,在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来解释“二战”后东南亚国家对美贸易结构的实际情况时,我们发现这两种理论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因为这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