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新经济地理学区位论--理论前提的拓展和均质空间的推理
新经济地理学派区位论利用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并借助萨缪尔森的“冰山”原理以及后来的博弈论和计算机技术等分析工具,把区位因素纳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用严密的数学模型把区域经济活动聚集和扩散的内在机制表达出来,努力把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使区位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框架下获得新发展。
新古典区位论主要是从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来研究现实中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问题,认为要素是自由流动的,交易是无成本的。然而,因生产要素、商品及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和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的存在而产生规模经济,这与新古典区位论的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设相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即使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规模报酬递增问题,但由于建模技术的限制,难以把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模型化,只能把规模报酬递增当做外生变量。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克鲁格曼(KrugmanP.)、藤田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New Economic Geography)经济学家利用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并借助萨缪尔森的“冰山”原理以及后来的博弈论和计算机技术等分析工具,把区位因素纳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使区位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框架下获得新发展。“广义地讲,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力图以新理论对区位论的传统问题进行研究;二是以新理论为基础,以全新的、空间的观点分析国际贸易。”(Krug-man,1998)。
克鲁格曼(1991)讨论了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条件下的离散空间经济模型,并把该模型引入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解决传统区位问题的分析框架,把古典区位论中不能解释的这种相互作用内生化,建立了内生发展模型,从而为区位论的一般均衡研究提供微观经济学基础。克鲁格曼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框架是两区域模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