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京城市发展规划与经济增长机制述评
一、北京城市规划与发展定位的历程
(一)由工业化城市向服务型城市转型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对北京城市发展也提出要建设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强调发展“大工业、大城市”的首都建设思路和方针。北京从消费城市转变为生产城市,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布局,成为工业主导的城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城市的认识也发生着变化。因为工业在北京的某些不恰当发展,影响了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同时,北京能源短缺、水资源严重匮乏的事实也制约了北京工业、重工业经济的发展。应该说,“经济中心”属于经济地理学的范畴,特指一些高度集中布局生产力,并且向外广深辐射其经济能量的地区。经济中心是个相对概念,它可以是地区意义上的,也可以是国家意义上的,甚至是国际意义上的。经济中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而出现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具备一系列客观条件,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作为一个全国的经济中心尤其如此,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一般要看它是否具备两大类客观条件:一是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要求具有适合生产力高度集中布局的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源、土地资源等自然情况,这些因素制约着生产力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不同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如果脱离这些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力高度集中布局,不仅要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不可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二是经济和技术水平条件。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要求具有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力最佳结合状态,比如相对其他地区较高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类别和比例,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生产工具所体现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通与通讯状况,以及管理的现代化等。这些方面都是生产力高度集中布局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生产力向外广深辐射的物质依托。此外,随着商品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国际经济的融合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一个大国的经济中心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因此,从国际经济格局来把握建设全国经济中心的客观条件,北京并不具备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第一,北京是个严重的缺水城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首都或大城市都有穿城而过的骨干河流,但北京没有。北京地区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大部分需要外部地区的支援和输入。第二,北京是个内陆城市,远离海港,大批原材料和产成品要依靠空运或陆路运输,这必将加大成本,使得商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相对不利。第三,北京的煤炭、电力、热力等能源不足,需要大量从外地调入。第四,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之一,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环保的城市环境是国际大都市的首要条件。这对发展重化工业是一个极大的制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