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解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739148
  • 作      者:
    郝大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物资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解析》任何区域经济活动必须依附于一个特定的空间,不能脱离现实的空间维度而单独存在,因而非区域性要素必然要在生产过程中与区域性要素交互作用,才能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不同区域所拥有的区域性要素条件以及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间的适宜度水平不同,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增长是不同的,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区域经济总量的提离,而更应该是区域内容索适宜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展开
内容介绍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解析》是经济学研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然而,传统经济理论在面对现实经济时,仍然无法解决两大难题。一个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以及与此相随的不平衡发展成为常态问题。尽管始于20世纪中叶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无论是在其分析能力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都要明显优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而成为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其在解释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根源及其蕴涵的客观规律方面却仍然难以令人满意。另一个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是否具有极限的问题。传统经济理论认为,自然对经济增长是不设限的,人类完全有能力以自身的知识和技术进步打破各种自然的限制。但是,随着20世纪40年代人类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客观上产生了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和环境等区域性资源尖锐的矛盾,这迫使经济学开始重新审视自然与环境等资源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并将各种资源的承载能力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而引入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当中。然而,一个难以规避的问题是,现有主流经济理论与各种承载力理论研究仿佛是两条平行的轨道,互相映衬却难以机制相连。各种承载力理论很难融入主流经济理论,其理论结果也仅仅被主流经济学在其研究区域经济长期变动中作为外生变量而起参考性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9.2.2 本书的不足
    正如本书开始之初,我们就曾明确表示,要素适宜度研究涉及领域远远超出本书研究的范畴,而本书仅仅是试图建立要素适宜度区域经济影响机制的一般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对要素适宜度内涵、特征、测度,以及其在区域经济长期变动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文笔所及之阐述。、然而即便笔者倾尽所学,本书对要素适宜度的研究也只是开端而已。作为抛砖引玉之篇,本书必然存在大量不足。
    首先,揭示要素适宜度区域经济影响机制的模型仍需进一步完善。空间和时间都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当基于空间视角来研究区域经济长期变动以及区域间协调问题时,我们不能忽略时间维度在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中所起到的作用。事实上,即便区域间初始要素禀赋相同,并采用相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但是发展时期的不同也会使得区域间的发展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效果。从这个角度上说,要素适宜度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优化将使得高水平区域具有先入者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可以形成累积扩大效应。因此,没有纳入时间维度进而有效地探析要素适宜度的演化过程是本书的不足之处。继续对要素适宜度在区域经济长期变动中的机理进行动态优化研究,是本书未来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其次,区域性要素是具有累积性的,不仅可以从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得到累积,更可以通过非区域性要素在区域内经济活动的不断沉淀中得到累积。正是区域性要素的这种自我以及外生累积性,使得在要素适宜度提高的过程中,区域经济结构表现为经济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过程。区域经济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区域经济结构合理化是区域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前提条件,区域经济结构高级化是区域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然而可惜的是,在本书的论述当中,我们却没有对区域性要素禀赋的累积性给予足够的笔墨,而只是将这种累积作用内生于了模型和理论阐述之中。 
    ……
展开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本书的核心概念、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要素与要素分类
2.2 要素禀赋理论的演进
2.3 承载力理论与要素适宜度

3 要素适宜度理论基础与测度分析(上)
3.1 要素内涵的拓展及划分
3.2 要素与经济空间特征
3.3 要素适宜度的定义与内涵
3.4 要素适宜度的特征

4 要素适宜度理论基础与测度分析(下)
4.1 要素适宜度测度模型的系统性及其建立原则
4.2 要素适宜度测度模型的理论基础
4.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要素适宜度测度模型
4.4 要素适宜度测度模型有效性与指标特征选择分析

5 要素适宜度与区域经济影响机制
5.1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要素适宜度
5.2 均衡增长、非均衡增长与要素适宜度
5.3 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模型
5.4 要素适宜度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动力机制

6 区域经济不平衡与协调发展:要素适宜度视角
6.1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再认识
6.2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
6.3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
6.4 要素适宜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实证分析
7.1 研究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的意义
7.2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测度输入指标体系
7.3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测度输入指标体系数据处理

8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趋势分析与提升路径选择
8.1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整体评价与分析
8.2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对经济约束层变量敏感性分析
8.3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对资源约束层变量敏感性分析
8.4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对环境、社会约束层变量敏感性分析
8.5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提升路径

9 结论与展望
9.1 本书的主要结论
9.2 本书的创新与不足
9.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2000-2007年要素适宜度测度输入数据无量纲化结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