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汽车与食品的质量问题可以更好地说明今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和机理。假如汽车出现安全问题,汽车的销售量会急剧下降。那为什么汽车质量与销量存在对应关系,而食品安全与销量就没有这样的对应关系呢,甚至是“劣胜优汰”呢?食品安全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如果将食品安全归因于道德问题,那么,就没有办法回答那些道德水准低甚至犯罪的人为什么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也没有办法回答,同样是厂商,同样是中国人,汽车的质量好,假冒伪劣的汽车还真的难找,难道造汽车的人就一定比做馒头、卖猪肉的人道德高尚?毫无疑问,将食品安全简单等同于道德低下,既不合乎经济逻辑,也不反映经济现实。不言而喻,养老市场服务质量的劣化也是同样道理。
改变养老服务交易的一次性博弈状态,必须形成这样的良性机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合乎标准的服务与报酬是匹配的。否则,找不到劳动者收入与服务质量的对应关系,怠惰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不改变养老服务的一次性博弈状态,一方面,几乎没有人愿意从事枯燥乏味的劳务,此类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越是所谓“低端的”劳动,越是被视为简单的劳动,越是不太可能像国外那样出现高薪护工之类的情形。一次性博弈增加了劳动力成本。比如,装修房屋,农民工的工资较低,又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与业主基本上一次性博弈,要求他们提供能够长期保证房屋质量(如不渗漏)的劳务是不现实的。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应的是更低劣的劳务和产品质量。低劳动力成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素质(包含职业道德因素)的劳动力应该赋予更高的对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