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对资源枯竭的担忧之声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全都来了又走了。人类只是运气太好吗?
再看看实际情况。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脚步;互联网、手机和集装箱运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阅读经济学·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不光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还解释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加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
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不可避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最可能发生的不是气候的灾难性变化,而是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过得欣欣向荣。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为什么直立人的技术进步是如此缓慢,因为他们及其后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没有交换的环境下(还记得吗,尼安德特人的石头工具都是靠步行1小时范围内的原材料制成的)。所以,每一个直立人部落其实就等于是一座虚拟的塔斯马尼亚岛,切断了跟人口更多的集体大脑的联系。塔斯马尼亚的面积跟爱尔兰的面积差不多。到荷兰探险家阿贝尔·塔斯曼(Abel Tasman)1642年登上该岛的时候,岛上有分为9个部落的4000多人,主要靠用木棍和长矛猎杀海豹、海鸟和沙袋鼠为生。这也就意味着,任何时候,全岛最多只有几百个年轻人在学习新技能。和其他所有地方的惯例一样,文化是靠着忠诚的模仿(偏向于模仿有名望的个体,即仿效专家,而非仿效最接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人)来运作的,这样一来,因为这样那样的不幸事故(比如最有名望的人忘记了或是搞错了关键性的步骤,又或者还没来得及教会徒弟就步入了坟墓等),某些技能就消失了。举例来说,假如由于海鸟数量繁多,有个部落很多年来都无须捕鱼,结果最后一个会制造捕鱼工具的人死掉了。又比如说,岛上能做出最锋利倒钩长矛的匠人还没带出徒弟,有一天却突然摔下了悬崖。人们继续用他做出来的倒钩长矛,几年以后,这些长矛都坏掉了,却再没有人会做新的了。学会一项技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人负担得起从头学习制作倒钩。人们把心思都用在学习能够亲眼看到的技能上了。
一点一滴地,塔斯马尼亚人的技术越变越简单。最先丧失的是最难造出的工具和最复杂的技能,因为没有可供效法的师傅,它们最难掌握。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工具其实是衡量劳动分T程度的一种尺度,劳动分工受市场化的程度所限。塔斯马尼亚的市场太小,维持不了太多的专业技能。想想看,来自你家乡的4000多人沦落到一座小岛上,一万年以来与世隔绝,你认为他们能保存下来多少技能和工具、无线电话、复式记账?
……
序言 当思想有了性
第1章 更好的今天
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第2章 集体大脑
20万年前至今的交换和专业化
第3章 制造美德
50000年前的以物易物、信任和规则
第4章 养活90亿人
10000年前开始的农业耕作
第5章 城市的胜利
5000年前的贸易
第6章 逃离马尔萨斯的陷阱
1200年之后的人口
第7章 奴隶的解放
1700年后的能源
第8章 发明中的发明
1800年后的收益递增
第9章 转折点
1900年以后的悲观主义
第10章 当今时代的两大悲观源头
非洲和2010年后的气候
第11章结语
对2100年的理性乐观态度
致谢
后记
译者后记
注释及参考文献
——实验心理学家史蒂芬·品客
★“再没有哪本书站在这么深刻的历史高度,精彩绝伦地反驳了当前盛行的悲观风潮。”
——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
★“优雅而辛辣地反驳了各地的末日论者。”
——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
★“里德利将经济、考古、历史、进化论有力地编织在一起。他亳不费力地将复杂的经济与科学概念变得有趣、易消化。”
——《新闻周刊》巴雷特·谢里登
★“从历史角度对人类生活何以能持续改善进行速描,精彩概述了人类文明怎样前行。”
——《纽约时报》约翰·泰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