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市场是怎么失败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347699
  • 作      者:
    (美)约翰·卡西迪(John Cassidy)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约翰·卡西迪John Cassidy,从1995年开始,约翰·卡西迪就一直负责《纽约客》的经济金融报道。他同时还是《资产组合》(Portfolio)的特约编辑,为该杂志撰写每月经济学专栏。他的两篇文章曾经获得“美国国家杂志奖”(National Magazine Award)提名。在加入《纽约客》之前,卡西迪曾在大西洋两岸的报社工作过。他于1986年加入伦敦的《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并担任该报华盛顿分社的主任三年。1991~1993年,他担任该报商业版的编辑。1993~1995年,他供职于《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担任该报商业版的编辑,随后升任副总编。2002年,卡西迪出版了第一部著作《互联网经济:非理性的繁荣》
  刘晓锋,金融学硕士,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任职于中国银行总行风险管理总部,研究领域包括新资本协议、风险管理、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译著有《这次不一样:800年金融荒唐史》(合译)。
  纪晓峰,金融学硕士,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任职于中国银行总行个人金融总部,研究领域包括信贷管理、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曾发表《重新审视危机后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关性》(合著),刊于《金融研究》,2009年第11期。
展开
内容介绍
  《市场是怎么失败的》作者是华尔街顶尖的财经记者。他在《市场是怎么失败的》的第一部分对弗里德曼和芝加哥学派的自由市场观念进行了理论上的批判,将其称为“乌托邦经济学”。在第二部分,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替代论,并将其称为“基于现实的经济学”。根据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学,他在第三部分对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金融危机是私人企业在放松管制条件下进行决定的结果。
  《市场是怎么失败的》没有简单地罗列危机事件,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学术和历史的框架中进行考量:亚当?斯密是如何演变为格林斯潘的?卡西迪通过一种独具匠心的结构,为我们讲述了自由市场思想起起落落的故事。他的考察范围从哈耶克到弗里德曼,从凯恩斯到马克思,涉猎极为广泛。
  《市场是怎么失败的》既是政策制定者、意见领袖以及学术同仁的必读之书,也是那些真正想了解过去与未来的人的理想选择。
展开
精彩书摘
  《市场是怎么失败的》:
  当然,当经济学家使用“自由市场”这一术语时,他们所指的不是单个店主,而是组织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整个系统。就整个经济而言,一共存在三类重要的市场:顾客购买包括丰田皇冠、理发服务乃至夏威夷假期在内各类商品的商品市场,企业以及其他雇主雇用工人的劳动市场,个人以及机构将其富余资金贷出或投资的金融市场。
  这些市场是各不相同的。经济学家通常模糊化其差异,将计算机程序员和股票指数期货像iPod或罐装土豆一样处理,把它们都视做满足需求的商品。这种抽象的方法忽略了市场是社会组织的事实,但是它使得经济学家能够专注于它们背后的共同特征,如激励机制、竞争和价格所扮演的角色。基于某些原因,市场体系被证明是稳定的。它们通过使个人、企业以及国家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扩大了经济中的生产能力;通过为投资和创新提供激励,推动生产力和工资不断提高。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由于市场依靠自身利益而非政府的指令来指导消费者、投资者以及商业管理人员的决策,它并不需要封建君主或者全知全能的中央计划者来组织这一切。
  最早将这些观点组合在一起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他是一位好学的苏格兰人,1723年出生于爱丁堡北部佛斯湾一个叫克科迪的小镇上。斯密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和政府官员,在斯密出生之前就已经去世了。斯密在其母亲的抚养下长大,后来进入了格拉斯哥大学,师从伟大的苏格兰启蒙运动者弗朗西斯·哈奇森(FrancisHutcheson)学习哲学。随后他前往牛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之后又回到格拉斯哥大学,并于1752~1764年间在那里教授道德哲学(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包括道德伦理、法学和政治经济学等内容)。后来,他辞去教职并接受了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即为年轻富有的贵族巴克卢公爵当家教。在此期间,斯密开始写作他伟大的著作《国富论》,并最终于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的同一年)出版。
  斯密长着一个大鼻子和一副突出的牙齿,还有点口吃,他的形象远远谈不上仪表堂堂。他是出了名的心不在焉的人,他在格拉斯哥的大街上散步时经常喃喃自语。
  但是,他关于经济管理中“看不见的手”的隐喻,在现在看来,仍然和230年以前一样有说服力。而且,它仍然处于任何关于市场如何运作的讨论的核心。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令我感到惊奇的是,我们关于市场竞争效率的观点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基本上没有变化,这些观点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亚当·斯密的个人智慧,”艾伦·格林斯潘于2007年在其个人自传《动荡年代》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市场竞争以及它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史,就是亚当·斯密思想的兴衰史。相应地,他的工作以及其被接受的故事,值得特别关注。”斯密的观点并不是基于抽象的原理,而是基于敏锐的观察。他首先描述了一个扣针(钉子)工厂的运作。在18世纪末,机械化运动的进程才刚刚开始,而且大不列颠群岛上大部分工厂的规模都非常小,即便最大的工厂也只有300或400个雇员。但是,每个工人都已经开始执行专业化分工的任务了。“一个人抽铁线”斯密写道,“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
  要做圆头,就需要有3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18种操作。有些工厂,这18种操作,分别由18个专门的工人担任。当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一个不熟悉方法和各工序中所使用机器的工人,几乎不可能,或者充其量一天也只能制造一个扣针”斯密接着写道,“而10个有经验的、掌握各自工序技能的工人,一天能够一起制造超过48000根扣针。”适用于制造扣针的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制造其他东西。斯密称之为“劳动力分工”的专业化,能够使劳动者的生产力出现成倍的提升,首先是因为提升了单个劳动者的业务技巧;其次是节省了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再者,它也有助于很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很多人的工作。这种分工的结果是现代经济学家通常所说的生产率稳步上升,或者人均产出的稳步上升。
  在以维持生计为主的农业经济中,即那种在英国以及其他地方存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情况,大部分家庭只能勉强实现温饱。在现代市场体系(斯密更喜欢使用“商业社会”一词)中,工人和商人们制造了超过他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富余商品,他们就用这些富余商品去购买其他非必要的商品,如漂亮的衣服和舒适的家具。斯密说:“由于劳动的分工,使各行各业的产量出现大幅度增加,如果这发生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将实现那种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普遍富裕。”由于斯密描述的是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经常有成群饥饿的劳动者流浪到乡下,有像曼彻斯特和利兹那样迅速被贫困的工人填满的城市,而且其中很多还只是童工。因此,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描述在我们看来是不加批判的。而且,随着英国工业化进程的继续以及在之后一个世纪中不断加强,人们的工资和生活水平最终确实得到了提高,这也证实了斯密的观点: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这种模式在其他很多国家都得到了应用,最近的例子是中国和印度。
  在几十年集中控制之后,这两个国家都实施了经济开放,并加入到全球的劳动力分工当中。
  就像当年英国和美国所发生的情况一样,在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涉及血汗工厂、不断增加的不平等以及大规模的环境恶化。但是,它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至少有一部分财富已经滴漏给社会最底层的居民。虽然没有人会说传统的中国居民或印度居民已经变得很富裕了,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很多人已经脱离了贫困。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人员近期的一项研究,在1981~2005年间,中国的贫困率从84%下降到了16%,足足降低了2/3。到2005年年末,已经有超过6亿的中国人脱离了贫困。
  随着劳动力分工的继续进行,一个运作良好的、复杂的、相互贸易和相互依赖的网络形成了。斯密以计日工所穿的简陋的羊毛上衣为例,说明它是很多劳动者联合劳动的产物:“即便是为了完成这种很简单的产品,也必须有牧羊者、剪羊毛者、梳羊毛者、染工、粗梳工、纺工、织工、漂白工、裁缝以及其他很多人联合起来工作。而且,由于这些劳动者居住的地方往往相隔很远,把这些材料从一个劳动者处运至其他劳动者处该需要多少商人和运输者啊!”而这仅仅只是第一轮的相互联系。
  如果所有的步骤都参与供应,如染工所用的染料、剪羊毛者所用的剪刀,情况又会如何呢?斯密又列举了另外13个环节,包括商人、造船工、帆布制造者、绳索制造者、水手、木材商、矿工、熔炼工、制砖工人、泥水匠、机器安装工人、锻工、铁匠等。
  所有这些仅仅是为了制造一件简陋的羊毛上衣!斯密指出,如果我们还考虑这个计日工的其他财产,如他家中的其他家具,并考虑投在这每样东西上的各种劳动,我们将会发现“没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帮助和合作,一个文明国家里微不足道的人,即便按照我们非常夸张地假定的简单容易的方式,他也不能取得一般的日用品供给”。
  ……
展开
目录
译者序
致谢
导论
第一部分 乌托邦经济学
第1章 被忽视的预警信号与传统智慧
第2章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第3章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通信系统
第4章 洛桑学派的完美市场
第5章 极乐点的数学分析
第6章 福音传教士
第7章 金融学的掷硬币观点
第8章 乌托邦经济学的胜利
第二部分 基于现实的经济学
第9章 教授与北极熊
第10章 市场失败的分类
第11章 囚徒困境与理性的非理性
第12章 隐藏信息与柠檬市场
第13章 凯恩斯的“选美论”
第14章 理性的羊群效应
第15章 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反哺
第16章 海曼·明斯基和庞氏金融
第三部分 大紧缩
第17章 格林斯潘耸耸肩
第18章 房地产的诱惑
第19章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链条
第20章 字母型花片汤
第21章 激励问题
第22章 伦敦桥正在倒塌
第23章 我们当代的社会主义
结论
后记大分裂
注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