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沙一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495753
  • 作      者:
    郭凯著
  • 出 版 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郭凯,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研究。工作之余,亦笔耕不辍,撰写的经济评论屡屡见于《瞭望东方周刊》,《华尔街日报》等主流中文报刊和网络。其博客《人渣经济笔记》风靡海内外,是互联网经济学博客中的翘楚。
展开
内容介绍
    最生活的经济现象:堵车、刷卡、看病、肥胖……
    最热门的经济话题:房价、通胀、就业、股市……
    最经典的经济概念:价格、供需、效率、均衡……
    本书作者通过对当代世界特别是中国社会与经济现象的洞察与反思,辅以鲜活而细节化的独特视角和切入点,引领读者随着他的思想路线看到了诸多问题的真相。见叶知秋、见微知著,作者用常识、逻辑和理性的力量探索与叩问这个时代的疑惑与焦虑,透过一系列通俗易懂的经济现象小切口,折射出了理性的思想光芒,帮助我们洞见中国的未来。
展开
精彩书评
    郭凯是一位读通了经济学,在主管全球宏观经济事务的国际货币基金工作,又具有中国传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的知识分子。在这本《一沙一世界》中,郭凯用简单又最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娴熟地剖析了近几年发生在中国和全球经济中的一些大家熟悉且关心的大事小情,视角独特,充满智慧,深具功力,很值得一读。   ——林毅夫,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一沙一世界》充满了对世界的理性思考,从经济学视角为一些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值得一读。     
    ——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理性沉稳而不乏激情,观点独到而出之平易,持论较严却充满机趣。《一沙一世界》的书名恰如其分。上乘的博客文章应随手拈来、皆成妙谛,却也极易流于碎片、芜杂。作者之文单篇选材不拘一格,角度多变,结集起来又体系严密,思想一以贯之。这都有赖于作者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     
    ——胡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房价涨没涨,要看怎么比
    一个经常引起人们热议的话题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价数据和很多人日常的生活感受完全不同,房价上涨的速度似乎远超过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而且,国家统计局关于房价的数据与很多民间的数据,比如说搜房网的数据以及一些大型地产中介公司的数据也不符。后者显示的房价上涨速度往往远超过统计局的统计。于是不少人因此下结论:统计局在作假,房价“被稳定”了。
    让我们不要急着下结论,还是先假设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是真实的,只不过统计口径不一样。这样的情况其实不少。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工资收入的数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平均工资连年高速上涨,但很多人觉得不是如此,俗称“被增长”。但事实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只包含一部分就业人员的工资,并没有涵盖全部劳动人口。这样就导致了国家统计局的样本并不能完全反映整个经济中工资变动的情形。还有另外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北京的大气污染数据。环保局官方公布的北京污染数据是几十个观测点,包括郊区观测点在内测到的24小时数据的均值,而美国人在他们的大使馆里也架了观测仪器,观测的是使馆区域的大气污染程度。结果有时候中国官方的数据显示北京是“蓝天”,而美国大使馆的数据却显示北京朝阳区的污染为重度。这里不能说谁在作假,只能说哪个数据更能反映实际情况。我觉得在讨论房价问题的过程中,一上来就说统计局的数据是假的,那就没什么讨论的必要了,更何况,房价可能比上面两个例子更复杂些。
    为什么会更复杂?我在这里构造一个例子,来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城市化,主要房产交易发生在新房市场的国家里,衡量房价的时候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们假设有座城市,就叫它北京吧。假设它只有一条东西向的大道,就叫长安街吧。长安街把这座城市分为两大块:城北和城南。简单起见,假设2009年城北的房价是2万元一平方米,城南的房价是1万元一平方米。到了2010年,城北的房价变成4万元一平方米,城南的房价变成2万元一平方米。请问,2010年北京的房价比2009年涨了多少?
    这似乎是个傻瓜问题,房价涨了百分之百,这应该是个没有任何争议的答案。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现在我们假设2009年全北京开盘的楼都在城北,而2010年全北京开盘的楼都在城南。如果你只看新楼的销售数据,就会发现北京2009年和2010年的开盘价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变化,都是2万元一平方米。因此,如果只看开盘数据,可能就会得出2010年的房价相对于2009年没有涨的结论。可明眼的人会立刻反驳,这是在做数字游戏,是拿吉利和宝马比——你要是拿今年的吉利车的售价和去年宝马的售价比,那新车价不仅没有涨,还跌了呢。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也许新楼的销售数据就是我们应该看的数据。为什么这么说?北京后海边上翻新过的四合院的价格这几年可能已经涨了几十倍了,但对绝大多数要买房的人来说,这个价格并不重要。一张电影票已经从过去的20元钱涨到现在的100元,但对绝大多数买盗版光盘在自家电视上看电影的人来说也不重要。LV包的价格又翻倍了,但这对绝大多数背普通包上班的女士们来说也不重要。很多东西的价格都在涨,但这并不影响广大老百姓的生活。更广义的说,那些交易量小的市场里发生的价格变动,其重要性要远小于那些真正有交易量的市场里发生的价格变动。
    中国的二手房市场这些年发展很快,特别是2009年,一些税收上的优惠,使得交易格外活跃。但中国房市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新房占主导的市场,大量的交易仍然发生在一手市场。因此相对来说一手市场的价格才是衡量购房成本更好的指标。如果一手市场的价格相对稳定,不发生过快上涨,那就意味着大多数人的购房成本并没有过快增加。在上面的例子里,2009年花150万在北京能买75平方米的房子,到了2010年,150万还是能买75平方米的房子。没错,只是两个房子的地段不一样。但这就和在家看盗版《阿凡达》一样,虽然没法和在正规的IMAX影院里看3D的比,但是10元钱的盗版碟也能够满足看电影的基本需要。没错,别人开宝马,但你只能开吉利,但你好歹也有代步的工具了。更何况,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决定了地段也不是绝对的。现在看起来城南地段不好,不代表过几年仍然不好。15年前,北京的三环外就很荒凉,还根本没有四环,现在的四环外还能看到农田。从北大西门望出去,直接就能看到西山,中间根本没任何楼房阻隔。那个时候,住在现在的四环边上属于住在郊区。而现在,如果能在四环边上买套房,相信很多人都会欢天喜地,觉得就住在市中心。过去的通县,现在的通州区,因为通了城铁的缘故已经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城北的回龙观小区和城南的亦庄在刚刚开发的时候看起来何其遥远,但现在很多人都住得其乐融融的。距离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发展公共交通来缓解。更何况,城市大了,市中心也可以有很多。过去在北京买东西,不是上西单就是逛王府井。而现在,只有外地人才去这些地方。
    必须指出的是,我上面构造的这个例子,是一个清晰的房价涨了一倍的例子,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即便如此,仅从新房的购房成本看,房价却没有涨。如果房价的统计数据仅仅覆盖实际发生的交易数据,那就很可能显示房价没有涨。而现实的情况要比这个例子复杂多了。比如说,在商品房价格暴涨的同时政府大量供应限价房,那么房价应该怎么衡量?光看商品房的价格可能是在疯涨,而光看限价房,房价又可能没涨。取平均,怎么取?是按交易量加权平均,还是按保有量加权平均?这些都不那么简单。国外虽然已经有很多成熟的衡量房价的方法,但这些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本身也比较成熟,而且市场的情形和中国的并不完全一致,那里没有像中国这么快速的城市化和那么多新房上市,因此那些方法不能直接套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也不能说从交易数据看,进而得出“房价没有涨”的结论完全没有任何道理,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觉得住房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还取决于你关注房价的最终原因是什么。如果你认为住房是必需品、消费品,关注房价的原因是关心老百姓能不能买得起房,那么只要一手新房的价格保持稳定和涨幅适度,就能解决老百姓买房自住的需要,至于那些高档社区、豪华公寓、黄金地段的房价怎么飙升,和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恐怕没什么必然联系——普通老百姓没有人买得起,也没有人会去买。
    我上面构造的例子还清晰地说明了,如果只是简单地公布一个总的房价指数,会掩藏太多重要的信息。如果统计局真的想把房价信息做好做透明,就应该公布更多的数据、更细的数据,让更多的专家和百姓进行研究、参与讨论。在那之后,也许会有共识,也许会继续保持分歧,但事情恐怕都要比现在更清楚,制定政策也更能对症下药。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的中国
  第一章 外汇储备怎么花
   一、剩下余粮怎么办?——外汇储备的悲哀
   二、余粮借给谁——减持有种无力感
   三、把我的钱还给我不叫“还富于民”
  第二章 房价!房价!房价!
   一、多少年的工资才能买套房?
   二、房价这件事不能一石二鸟
   三、房价涨没涨,要看怎么比
   四、国土部的理论
   五、何不租房
   六、何不买房
  第三章 中国货真的便宜吗
   一、便宜的中国货牺牲了谁?
   二、“吊着输液管”的竞争力
   三、“卖国”的中石油和中石化
   四、报复性的关税惩罚了谁?
  第四章 就业率之忧
   一、靠制造业增加就业的幻觉想
   二、看不懂的就业数据
   三、民工上岗,大学生待业
   四、集体减薪还是个别人失业
  第五章 价格、激励和利益分配
   一、被群殴的水价大实话
   二、“被高速”和春运票价
   三、小排量汽车未必节约能源
   四、减排的关键在于利益如何分配
   五、中美两国的“买路钱”
  第六章 高速增长是否可持续
   一、中国经济何时会崩溃?
   二、不会既“滞”又“胀”
   三、人口红利的双刃剑
   四、这是中国,但不是现在的中国
   五、一个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的国家
  第七章 抗震和灾后重建
   一、地震+宏观经济=一场幻觉
   二、灾后重建不要变成石灰烂泥般的灵药
   三、抗震标准与自由选择
第二部分 衰退中的美国
  第八章 危机引发的衰退和通货紧缩
   一、衰退的证据
   二、通缩猛于虎
   三、没有压力的“压力测试”?
   四、被纵容的庞氏骗局
  第九章 你是否投票给奥巴马
   一、切莫神化政府
   二、奥巴马的税表
   三、皆大欢喜等于空欢喜
   四、选美还是选总统
  第十章 美国万花筒
   一、“茶党”草根秀
   二、早治疗、早诊断是节约医疗成本之道吗?
   三、肯尼迪时代的落幕
   四、肥胖率和人均收入
  第三部分 经济学潜伏在生活背后
  第十一章 好货不便宜
   一、喜欢“套利“的司机和“有效”的道路
   二、神奇的塑料卡片
   三、信用卡公司怎么那么爱你?
   四、盗版软件禁绝之后
  第十二章 收入、需求和幸福
   一、尽所能或取所需
   二、中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走向何处去?
   三、同工同酬对女性来说究竟是好是坏?
   四、家务价值和幸福指数
   五、收入凭什么持续增长?
   六、公平不公平
  第十三章 市场的悖论
   一、“龙生龙”和“贫困陷阱”
   二、天价烟该禁
   三、必需的和奢侈的医疗
   四、黑社会的隐忧
   五、要钱还是要命
第四部分 经济学、市场和政府的局限
  第十四章 市场和政府都会失灵
   一、多管闲事的政府
   二、电子废物的切尔诺贝利
   三、飞行员转会制度
   四、美国需要秦始皇
   五、朝鲜的没收式“货币改革”
   六、胜负未分的蒙代尔与克鲁格曼
  第十五章 人类有多聪明
   一、安然事件与天气买卖
   二、魔鬼经济学的真相
   三、思想试验
   四、人类有多聪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