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越来越不值钱了——通货膨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德国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个小偷去别人家偷东西,他看见一个筐里装满了钱,然后把钱倒了出来,把筐偷走了。
小偷为什么不偷钱反而要偷筐呢?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德国,货币贬值到了一种无法想象的程度,筐里的钱和装钱的筐相比,反而是筐的价值更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经济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战争本身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再加上巨额的战争赔款,以及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被占领,这些都使德国的经济举步维艰。
无奈之下的德国政府只能通过大量发行货币的方法来筹措战争赔款,而德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就是由此引发的。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超量增发,物价惊人上涨,以一张报纸的价格为例:1921年1月,每张报纸的价格是0·3马克,到1922年10月涨到8马克,1923年9月为1 000马克,同年10月1日为2 000马克,10月中旬为12万马克,10月底又涨到100万马克,11月9日为500万马克,到了1923年11月17日一张报纸的价格居然为7 000万马克。
7 000万马克买一张报纸,是不是有点骇人听闻?但它却是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上升的经济现象,它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的实际需求量,从而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起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因此,纸币的发行量不能超过它所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纸币就会发生贬值,物价就会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时代才会发生,而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则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就是具有价值的,具有储藏手段的职能,它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实际的货币需求量相适应,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而纸币只是作为一种货币符号,不具有这样的功能,一旦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实际的需求量,势必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理论,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程度,过度的需求就能够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所有会引起总需求增加的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进。成本推进就是由于生产商的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引起的物价上涨。引起生产商生产成本增加的因素主要有:利润过度增加和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3)需求和成本的混合推进。需求和成本的混合推进也就是上述两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货膨胀预期与通货膨胀惯性的作用。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影响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称为通货膨胀惯性。通货膨胀惯性的产生与工资及价格黏性有关,也就是说实际的工资和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而引起通货膨胀惯性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相应的预期。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的一种估计,人们往往会根据过去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估计,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从而形成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预期会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说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
通货膨胀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会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信号失真,生产者根据失真的市场信号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以至于误入生产歧途,导致国民生产的盲目发展,使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畸形,从而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由于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国家势必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而这些措施的实施通常会导致国民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减少,造成经济萎缩。因此,通货膨胀的出现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2)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贬值,使一些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而通货膨胀的持续发生,还有可能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3)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发生会使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减弱,而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会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导致汇率贬值。
经济视角
人们应该辩证地来看待通货膨胀。适度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危机的克星,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并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与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有关。但是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因为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
展开
——著名经济学家 茅于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