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怀着沉重而又崇敬的心情聆听抗震救灾英模报告会。说心里话,这是一场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报告,在场内阵阵热烈的掌声中,我看到许多听众在默默地抹着眼泪。但是与之不相和谐的是,静静的会场内时不时地传来刺耳的手机铃声,每每响起,总是有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扭转头循声望去,有人鄙夷,有人叹息。不可思议的是,坐在前两排的一位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领导模样的人几次手机铃声响起,他拿起手机不仅不及时摁掉,还端起来眯眼(可能是眼睛不太好)细瞅着来电显示的号码,任其发出刺耳的响声。我很受不了,真恨不得上前夺下手机将它掼掉,但毕竟已是四十几岁的人了,这一点点的涵养还是有的,没办法,还得一次又一次地“欣赏”那悦耳又令人难熬的音乐声。不过我在心底也在一遍又一遍地想,我不知道他是什么单位的领导,说不定也经常在单位给同志们讲要构建和谐社会。但愿不是,要不然连一个小小的会场都和谐不了,还奢谈什么社会和谐?在报告会开场前,针对这场如此庄重的会议,组织者还专门要求关上手机,可就是有些人我行我素。对这种人的行为我只能理解为——该同志位置重要无法关机,又用不习惯静音或振动模式。
无独有偶。2008年5月22日至25日,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了中国田径公开赛,这是“好运北京”系列测试赛中的一项。雅典奥运会冠军刘翔首度亮相,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捧,鸟巢内座无虚席。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当刘翔完成男子110米栏比赛后,大部分观众随即退场,造成了之后的比赛冷场。这场测试赛,既测试了比赛水平,也测试了中国观众的素质。邓亚萍感到不好意思了,6月10日,她面对中外媒体呼吁:“奥运会时中国是以东道主身份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观众的表现是衡量东道主表现最重要的指标。我们在很多国家参赛时,当地的观众都给予了我们非常热烈的掌声。如今奥运会在我们国家举办,我们应该用同样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运动员,鼓励他们赛出水平。”
邓亚萍的呼吁很及时,也很必要,但这种提醒的确让人很悲哀。如今走到国内的任何一个公共场所,提示语随处可见,充耳可闻:银行柜台前的“请在黄线外等候”;公交车上的“请给老人、孕妇让座”;马路边的“请勿随地吐痰”;会场内的“请不要吸烟”;高等学府的食堂里,总能见到“请不要浪费粮食”;公园的草坪上,随处可见“草儿青青,脚下留情”的话语;公共厕所里,几乎每一个便池上都写着“请将手纸扔进纸篓”,“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开各种会议,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听到主持人强调“现在开会,不要讲话,不要随意走动,请将手机调成静音或振动”……
实际上,尽管有这么多提示,仍有一些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提醒有时毫无用处。
问题出在哪里?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小事!
经常听人说,不一定要做大官,但一定要干大事。我不禁在想,何谓大事?事又能大到何种程度?也许正是这样的人适合干大事,不应该像我这般只能干小事的人在这样的被称作很小的事情上屡屡计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些人开始喜欢说大话,而且大言不惭。也许会有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已经是一部分人习以为常的事了。有些人在生活中用真名字讲假话,在网络上用假名字讲真话。
生命就是故事,不在于有多长,而在于有多精彩。有人计算,人的一生除了吃饭、睡觉,只有一万多天,问题是有的人实实在在地过了一万多天,而有的人只活了一天,然后重复了一万多次。我深知自己这辈子是注定做不了大事的,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甚至就是小事,自己也不一定能干好,比如给领导写讲话稿,比如抹抹桌子、扫扫地。尽管我十分清楚,应该只为
做好小事,就是在公众场合自觉做到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离开家门时很普通的那一声“爸妈再见”;住宾馆,时间再紧再忙也应铺叠好被褥(尽管有人会说这样做服务员快下岗了),将洗漱用品摆放整齐;上厕所,一定要及时冲水;上下电梯,要知道女士优先的礼仪;家住楼上,不要把湿拖把放在阳台上;夜深人静时回家,关铁门时要轻轻地;开车上下班,请礼让斑马线,雨天开车要尽可能地放慢速度,以防泥水溅到路人的身上;与人交往,极力以诚待人,热心相助,对那些对自己有误解,甚至是有成见的人要学着宽容,不去计较得失,不去理论恩怨。要知道,手套可以牢牢套住别人的手指,但同样也会被别人牢牢地掌控。攥着的拳头,手里只有空气,若是张开五指,却可以触摸整个世界。
联系自己,也陡生感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展示良好的自我,将心比心,值得深思——唱不好赞歌,讨不好别人欢颜,生性耿直不会拐弯,有时甚至会让人不痛快。但不管如何,我将心到力到功夫到,尽力做好小事情,让自己的人生不要重复得太多,并尽可能地精彩一些。
因工作关系,我屡屡在外传播文明,既传道授业也好钻牛角尖儿。授课内容再大,我也只会以小见大。我不会去讲“核心价值体系”,因为本人水平实在有限,不仅自己不太懂,还总担心全国可能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理解不了这类词。现实一点,就我的水平我就给听众讲“做人”,讲“凡事要以他人为中心”。孩提时代,就知道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为人民服务”,但是至今我似乎真不明白“人民”是谁。身边的人,比如家人,比如同事,他们到底是不是人民?如果算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他们?如果为了家人、为同事又算不算为人民?
我们应该对人民真诚,对他们呵护,对他们关爱,可现实中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听这些口号,却不愿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在我们认为完全正确、很有必要的思维中,有没有冷静地去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工作的效果究竟怎样?正如我们有些大会的讲话稿,花了很大力气去准备,结果又有几个人会后还能够记住?这种作风,人民会怎么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