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孟子智慧故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618175
  • 作      者:
    王小曼中文作者
  • 出 版 社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孟子智慧故事(含MP3下载)》是“诸子百家智慧故事”系列丛书之一。它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了孟子的生平事迹、哲学思想、格言警句、哲理寓言,讲述了孟子的96个智慧历史故事。故事短小生动,并配有古意盎然的插图,帮助读者深入浅出地解读孟子博大精深的智慧。
展开
内容介绍
    “诸子百家智慧故事”是一套介绍先秦诸子经典的汉英对照系列丛书,将先秦诸子的生平事迹、哲学思想、格言警句、哲理寓言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历史故事串联成启迪智慧的短小故事,既能满足中国读者的普及型阅读需求,又照顾到国外读者的文化特点,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走近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先哲们。
    《孟子智慧故事(含MP3下载)》汇集的是最经典、最有趣、最发人深思、最耐人寻味的《孟子》中的智慧故事。通过一个个短小生动的故事以及古意盎然的插图,为读者深入浅出地解读孟子的智慧。
    《孟子智慧故事(含MP3下载)》采取汉英双语对照,中文是浅显易懂的白话体,配以通顺晓畅的英语译文,读者无须钻研艰深的典籍,就能了解先哲孟子的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何必一定要谈利
    梁国(即魏国)在战国初年本是一个强国。到了梁惠王统治的时候,与东面齐国的一场战争中,损失了大将庞涓,太子也被俘虏。与西边秦国一战,又损失了公子卯,割让了河西七百里的土地,只好迁都到大梁。此外,南面也遭受楚国欺辱。所以这个时候的梁惠王心里最难过,求强之心也十分迫切。他一心想着如何网罗人才,振作图强,恢复魏国曾经的霸业,以至于不惜用重金厚礼来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以帮助魏国振兴。所以当孟子第一次觐见梁惠王时,惠王开口便问:“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能给我国带来利益吧?”
    孟子知道梁惠王关心的只有利益,但他认为,导致各国战争不断和一切混乱、争斗、罪恶、不幸的根源就在于这个“利”字上,“利”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社会秩序和统治体制。因此孟子一心只想阐述自己心中深埋已久的政治主张——仁义。于是孟子朗声回答道:“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了。假如大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下面的大夫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士人平民问:‘怎样才能有利于我自己?’那么上上下下的人都只知道争夺私利,这样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家,谋害君主的一定是拥有干乘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谋害君主的必定是拥有百乘兵车的大夫。一万辆兵车中拥有一千辆,一千辆兵车中拥有一百辆,这不能算少了。可是假如君臣都不顾道义而只重利益,那大夫们不夺取全部的兵车是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一个看重仁义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也从来没有一个看重仁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大王还是听我讲讲仁义吧,何必要说利呢?”
    看得出来,孟子与梁惠王的第一次谈话就不是很愉快。在战国时代,“好利”是流行的心态,孟子所说的仁义对梁惠王来说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但孟子明明知道梁惠王所说的利是什么,却并不迎合梁惠王,而是直言不讳地告诉梁惠王不要谈利,只谈仁义就够了,唯有把好利之心转化为仁义之心,使人们重新获得纯净的心灵,才能恢复尧舜时代的和谐秩序,使人们安居乐业,和平相处。
    不管自身的利害,毫无保留地阐释自己的思想,这正是孟子一贯的精神。假如他想讨好国君,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的,那他就不会说这些令国君不愉快的话了。而孟子知道梁惠王很难接受自己的观点,却仍然抱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竭力劝说他施行仁义,这就更是难得的勇气和精神。
    与民同乐
    孟子第二次觐见梁惠王的时候,惠王正站在池边,观赏着飞雁驯鹿。他心情舒畅愉快地问孟子:“你们这些贤者也喜欢这样的快乐吗?”
    尽管梁惠王的问话里包含了一些轻蔑的意思,但孟子还是很有修养地回答:“贤能者才有这样的快乐,不贤者虽有这些却并不感到快乐。就像《诗》里说的,‘灵台刚刚奠基,正在规划之中。百姓闻讯赶来静忙建造,没几天功夫就完工了。本来文王还说建台不急,可是百姓都像子女为父母出力一样踊跃,所以灵台很快就建好了。后来文正来到灵囿,也享受了母鹿安卧鱼儿游来游去的快乐。’文王虽然是用了百姓来建高台挖池沼,但百姓却个个欢欢喜喜的,称文王的台为灵台,称文王的池为灵沼,并且很高兴有麋鹿鱼鳖可以玩赏。古时候的贤君就因为能与百姓一起快乐,所以才能够感到快乐啊。”
    孟子接着又讲了一个相反的故事。《汤誓》里记载,夏朝的暴君夏桀在位时,自夸自己的政权像太阳一样永恒,结果老百姓都恨透了他,满怀怨恨地说:“你这个暴君什么时候才会没落呢?我们宁愿与你一起灭亡,也不愿受你的残害了。”一个做君王的,百姓恨他到了宁愿跟他同归于尽的地步,他即使有高台池沼、飞禽走兽,难道能独自安享这一切快乐吗?
    孟子列举了两个历史上的史实,他的用心正是想说明:作君王的要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君民同乐、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没有什么稀奇的,但在孟子所处的那个君王家天下的时代却显得十分可贵。
    仁者无敌
    梁惠王最初对孟子的态度是有一点轻慢的,但后来慢慢能够听得进孟子的话了,甚至说:“我愿意接受您的教诲。”这跟孟子的谈话技巧是有很大关系的。有一回,他以当时各国社会中的病态、乱象为例,从反面激发梁惠王实行王道政治。孟子首先问:“用刀子杀人和用棍棒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什么不同。”孟子接着问:“那用刀子杀人和用暴政杀人有什么不同呢?”梁惠王回答:“也没什么不同。”“那现在您的厨房有肥美的肉食,马圈里有膘肥体壮的马匹,可是老百姓却面黄肌瘦,甚至饿死在路边,这难道不是统治者在率领着兽类吃人吗?为民父母的人能够做这样的事吗?”
    孟子是非常尊崇孔子的学说的,所以他最后又引用了孔子的话说道:“孔子说:‘最开始作木偶土偶陪葬的人,大概要断子绝孙吧。’孔子连‘始作俑者’这样的事都感到愤慨,做君王的又怎能让老百姓因饥饿而死亡呢?”
    此时的梁惠王正为魏国的衰落而烦恼,整日想着要重振国业,报仇雪耻。孟子趁此机会劝说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去除酷刑,减轻赋税,让百姓农闲时得到教养,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尽忠国君。到了这个时候,国君即使让他的百姓拿着木棒去征伐秦、楚这样的强国,他们也会勇敢地上前去的。有这样的百姓,那些让自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哪一个会是对手呢?所以施行仁政才能天下无敌。
    推行仁政,教化百姓,最后达到国富民强、天下太平,这是孟子一贯主张的仁政、王道学说,也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华。孟子在惠王面前毫不留情地谴责统治者“率兽食人”、“杀人以政”,公然地为备受欺凌的百姓说话,表现出了知识分子的良心和勇气,是现代社会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展开
目录
孟子生平
孟子智慧故事
1.何必一定要谈利
2.与民同乐
3.仁者无敌
4.望之不似人君
5.见牛未见羊
6.不为与不能
7.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8.大勇与小勇
9.胡服骑射
10.流连忘返
11.鳏寡孤独
12.如何识才
13.何谓一夫
14.孟子婉拒齐王
15.齐人伐燕
16.终生奉母教
17.邹鲁内讧
18.从者如归市
19.臧仓小人
20.事半功倍
21.四十不动心
22.何谓圣人
23.心悦诚服
24.未雨绸缪
25.天吏无敌
26.恻隐之心
27.反求诸己
28.孟子装病
29.该要的为何不要
30.孔距心知罪
31.绰绰有余
32.孟子吊丧
33.孟子葬母
34.沈同问伐燕
35.宣王愧对孟子
36.孟子辞官
37.告别齐国之路
38.此一时彼一时
39.滕文公问丧仪
40.滕文公问政
41.孟子舌战陈相
42.墨家治丧辩
43.枉己者怎能直人
44.什么是大丈夫
45.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46.食志与食功
47.商汤复仇
48.难道是我好辩吗?
49.陈仲子的廉洁
50.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51.反躬自问
52.以道救天下
53.事亲如曾子
54.乐正子见孟子
55.小惠不足以治国
56.君臣如何相待
57.公行子长子之吊
58.匡章不孝
59.曾子与寇
60.终生之忧与一朝之患
61.大孝终生慕父母
62.舜以德报“象”怨
63.民意为天
64.致君为尧舜
65.好事者为之
66.集大成者
67.却之不恭
68.君子的人格
69.人性与善
70.君子与小人
71.礼义与食色
72.人人都可成尧舜
73.石丘遇宋怪
74.什么是良臣
75.孟子批评白圭
76.乐正子执政
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8.独善其身
79.君子有三乐
80.乡愿之人
81.五十步笑百步
82.缘木求鱼
83.王顾左右而言他
84.拔苗助长
85.天时地利不如人和
86.一傅众咻
87.为何等到明年
88.三年之艾
89.逢蒙学射
90.齐人骄妻
91.得其所哉
92.牛山之木
93.一暴十寒
94.鱼与熊掌
95.茅草塞心
96.再作冯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