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什么(传统文化经典现代解读)》:
学习,是一件令心智愉悦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可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有幸结交有识之士,与远道而来的朋友推心置腹,可感受交往的快乐;也许一时不被当政者认识和接纳,但自己并不生气,才能感受到修养的价值和意义。
有学者指出,孔子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一种学说思想和主张被时代社会所接受采纳,就太令人快慰了;要是不被社会接受,但依然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我探讨,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当思想主张既不被社会接受又不被同道理解的时候也不恼怒,这不就是君子吗?”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生活、欣赏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高兴的事情很多很多。
《论语》开篇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基调,那就是快乐地生活。
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人们一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恼怒,这才是君子所为。坦荡、坦然、坦诚面对一切,而不要小肚鸡肠。
我们常感叹做人难,其实做人就是修炼。为什么大家不理解我而我又不生气呢?因为孔子相信“德不孤,必有邻”。
1.2【原文】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释文及解读】孝弟就是孝悌,分别指对待父母和对待兄长的态度行为。
有子,姓有,名若,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3岁。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一段记载,大意是说孔子死后,其弟子们思慕不已,发现有若长相很像孔子,于是就立有若为师。但由于后来有若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又被学生们赶下台。
有若说:“一个人孝敬父母、遵从兄长,而喜好犯上,这样的人很少;一个孝敬父母、遵从兄长的人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这样的人不存在。君子就应该做好根本的事情,有了根本,就有了原则。做人的根本是仁,而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有子的这一段话,反映了孔子及儒家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仁以及仁的根本。
不管是犯上还是作乱,在孔子看来都是大逆不道。要做到不犯上、不作乱,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遵从兄长(所谓长子如父)。因为一个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是不会任意胡为的。所以,君子就应该做好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有孝心,要有服从意识,要知道长幼、上下、高低、尊卑、贵贱的区别。这样,你就知道了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就懂得了做人做事的原则。
“君子务本”的观点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有资料说,日本企业招聘员工时,要了解其在家庭中的表现尤其是对待父母的态度。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对企业产生忠诚的感情吗?俗话说“莫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告诉我们要从点滴做起,树立自己的目标但同时要打好做人的基础,这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儒家的“孝悌”思想推而广之,就是正确处理纵向人际关系和横向人际关系的基础和金钥匙。在上下级关系中,我们要以敬和礼为先,在同级关系中,我们要以认同和包容为重。
要让人们知道你富有爱心,乐于服从,先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善待他人做起。
1.3【原文】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释文及解读】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常常缺少仁心。”因为孔子一直坚持认为君子当“讷于言而敏于行”。花言巧语、装模作样、常常把自己的真实意图伪装隐蔽起来的人,不敢坦然面对事实的人,大多数是缺少仁德之心的人,也是修养不高的人。此类人物不一定很坏,但绝对无助于成事。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应该包括这样一些缺少仁德的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