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成功方法是“戒”、“定”、“慧”三学,是实现人生最高成功理想必须修习的三种基本学问。戒是止恶行善,定是止息念虑,慧是正确思维。佛教主张“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戒,是在行为上修持佛教道德规范,这是全部修习的起点、前提,定与慧的实质是破除妄念,以求心意清净,也就是修持主体在心态与思维上的去恶归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静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的理论核心是“四谛”说。“四谛”的组织是以苦谛为根本,以道谛作为人生解脱的理想途径,强调成功的标志就是离苦得乐。佛教认为人生是苦难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的苦痛,其原因就在于人对现实世界的无明、执著。“无常”和“无我”乃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明白无常无我的道理,是生命产生痛苦、不能究竟人生真相的根源。人生的理想在于断除现实生活带来的种种烦恼和痛苦,正视现实人生,行“八正道”,是获得一切善、根除一切恶的理想法门,是觉悟人生,进入解脱境界的关键。
因此,佛教阐述世界是苦的及苦的原因,同时给人指出了一条离苦得乐、通向解脱的新途径即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培养和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修养的行动规范。“八正道”在“四谛”中属于道谛的范畴,是佛教的解脱法门,即佛教的方法论。“八正道”所涉及的是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个方面,佛教在强调成功者不仅具有健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特别强调建立健全的精神生活。八正道完全排斥了纵欲和苦行两种偏见,为人生寻求解脱。
佛教从分析人生过程出发,继而又联系发展到整个宇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处于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之中。
比如,在资本市场有一种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在群体意识控制下,是非理性的,为了保持个人意识的清醒,就得有逆向思维,当大家都认为是牛市且已经处于癫狂状态时,投资者就得冷静地思考反向出现的可能,因为阳性向上冲锋的动能到极致时,必然会出现相反向下的阴性势能力量,众人所厌恶的熊市可能已经在其中酝酿。道之“理”总是通过内在相反的双向展示其升与降的双重性,不平衡是事物的常态,当阳性力量高涨时,阴性力量就生育其中,无论是上升的阳性力量如多头,还是下降的阴性力量如空头,都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的宇宙规律表现。人类作为宇宙的小小的组成部分,只得服从和顺应这种规律。宇宙规律,比如在太阳系中,太阳作为力量最大者,其运动中发生的各种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太空气象并对人类的心理、生理及人类的经济周期产生直接影响。表面上看,政策取向是一种主观动作与人类自身可以掌握的方向,但是政策却多是现行的经济、政治周期的需要的反应。另外,作为如水一样弱势的居民,中国老百姓自动地利用了道家哲学,如果大家在特定时空背景下逆向进行操作,就可能抵消政策随心所欲的后果。如果大家都逆向思维,就会形成一股更大的反向力量将原来的政策意图完全“异化”,从而导致政策失灵。
只有从相反的位置上为参照,人们才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道德经》第44章)。因为一个人成败贫富不仅与时代境遇相关,还与个人的言行思想相关,如果积德读书,明白了对内知足不争虚名,对外不贪得无厌,就不会有天灾人祸(见图9),因此也会在投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止盈而不欲盈。
知道自己对于天地人生和宇宙真相很无知者,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已经完全了解宇宙人生的真谛,无疑是精神有毛病。老子提出的“知不知尚,不知知病”(《道德经》第73章),将孔子“知之为知之”的讲法提升到“知之为不知”的高度,从而产生对真理的敬畏之心。因此,我们面对百姓,不要耍奸使滑,要老老实实地为百姓办事,不是管理者不聪明,而是不要自作聪明,这才是“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道德经》第3章)的真实意思,即在经化相就是智慧(般若)的功能。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是以系统和学术方式形成和表达的,以客观、逻辑和形式为自己的本质,智慧则在于对峙和策应中的把握,所以智慧不是外在的控制而是互动的变易。
佛教以人为境,通过修持,将纷乱的杂念转化为直达真理的无上正等正觉。如果我们从意识论出发,万有即有情,苦、烦恼就是最初的情觉,情觉自持的最高境界是无持,即无执、无我。人世无常,无常即“苦”,如生、老、病、死等。苦是人自身招集的情感烦恼,称为“集”,如贪、嗔、痴等,消除烦恼就是“灭”,烦恼无法直接消灭,而是要智慧生成转化过程,如贪染于外界、痴障于无明等等,知苦、断集、证灭的整个过程就是修“道”,从外看是信、解、行、证,从内看就是“戒、定、慧”,戒体定识,化识成慧。如果说佛教是从缘起性空出发,通过“否定”现象世界的真实性来把握世界真相的真理,道家则是换位思考或者从对立面理解把握真理之相的,而不是自以为是地主观“自知”而不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