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言、动,是每个人日常所有的事,勿犯非礼,又是常人都懂得的戒条。一个天资最高的弟子向孔子问到最高的德行,孔子却只给他四句最浅近的话:这不是一件可以惊奇的事情么?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悟到,圣人的教人养心修德,只在日常行为上用力。凡不合正当道理的事情,即所谓“非礼”,对于一切非礼,都必须谨严地遵守“勿视、勿听、勿言、勿动”的戒条。同时,把好的、合理的行为往复践履,养成习惯,不让它有丝毫苟且、丝毫错误。这就是“克己复礼”的真正功夫!孟子讲到“浩然之气”说:“是集义所生者。”荀子在《劝学篇》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集义”和“积善”,可以说是孔子“克己复礼”的另外一种讲法。他们用的“集”字和“积”字,字异而意同,都是要使人知道一个人的“德操”是在日常的行为上从自己一点一点地修成的。《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尧日篇》:“不知礼,无以立也。”这可见孔子的重礼,但所重的不在礼的仪文。《左隐十一年传》引君子的话:“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照这个说法,一切修己济世的道理,都包括在礼的里面。《左昭二十五年传》:“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日,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又:“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这些都是郑游吉对晋赵鞅的话。但孔子以后,儒者谈到德行、政事等,多喜欢用“义”和“理”。“理”字似始用于战国时代。战国时代学者用“理”字,可能和“礼”字有语音上的关系(理礼双声)。《礼记·仲尼》燕居:礼也者,理也。又《乐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又《礼器》:义理,礼之文也。又《丧服四制》:理者,义也。墨子非儒:不义不处,非礼不行。《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谓也?谓理也、义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