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超越人本主义: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新论:new perspectives on Marx and Feuerbach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8869
  • 作      者:
    张敏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超越人本主义: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新论》首先分析了哲学史上存在的分别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基础和导向的将马克思哲学“费尔巴哈化”的两种基本解读模式,并揭示了这两种解读模式的思想缺陷、理论实质及其根源;其次系统疏理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形成过程,阐释了人本主义作为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内容及特色;分析考察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亦即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进而阐释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最后,从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义,展现了马克思科学人道主义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敏,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专业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先后在《学术论坛》、《理论月刊》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完成多项省级、校级课题研究,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唯物史观、马克思人道主义、中华文化等方面。
展开
内容介绍
  长期以来,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或“人本主义”为导向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费尔巴哈式解读,使得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之间、唯物主义与人本主义之间关系问题上产生了诸多争论和分歧。即使看似已成定论的观点,实际上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种二元分立的解读模式,妨碍了我们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精神实质。作者在深入分析两种殊途同归的解读模式的基础上,论证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赋予人道主义以科学的理论形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阐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如何影响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怎样促使马克思在自己独立开创的研究道路上逐渐走向成熟,直至解除对费尔巴哈的误解,实现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超越,并对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和超越的各种条件、根源,以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系统分析。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1章 “以费解马”的两种模式
1.1 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为导向的理论阐释
1.1.1 恩格斯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解读
1.1.2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凸显
1.2 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为导向的理论阐释
1.2.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阐释
1.2 2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阐释
1.2.3 阿尔都塞对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人本主义阐释
1.3 马克思哲学“费尔巴哈化”的理论实质及要害
第2章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
2.1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内容
2 1.1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形成
2.1.2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2.2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理论贡献
2.2.1 德国古典唯心人本论及其理论困境
2.2.2 费尔巴哈对德国古典唯心人本论的扬弃
2.2.3 费尔巴哈对18世纪唯物主义的超越
2.3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理论限度及根源
第3章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
3.1 质疑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费尔巴哈阶段”
3.1.1 两种“两个转变”论及其理论实质
3.1.2 马克思思想发展中不存在完整的、纯粹的“费尔巴哈阶段”
3.2 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费尔巴哈影响”
3.2.1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间接影响
3.2.2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直接影响
3.3 马克思本人对“费尔巴哈影响”的认识
3.3.1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误解
3.3.2 马克思对误解的认识
第4章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扬弃与超越——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形成
4.1 批判和超越的历史进程
4.1.1 最初的理论差别及其扩展
4.1.2 实质性突破和不自觉超越
4.1.3 在批判和清算中成熟
4.2 唯物史观的人道主义意蕴
4.2.1 关于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
4.2.2 唯物史观的人道主义价值诉求和精神实质
4.3 唯物史观基础上人道主义的科学性
4.3.1 唯物史现实现了对人的科学认识
4.3.2 唯物史观赋予人道主义以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
4.3.3 唯物史观提供了实现人道主义的现实途径
4.4 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在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统一
第5章 马克思实现超越的根源
5.1 普罗米修斯情结和火热的个性
5.2 “改变世界”的理论倾向和实践活动
5.2.1 理论研究中的实践倾向
5.2.2 亲历现实的革命实践
5.3 准确把握时代精神
5.3.1 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理论与现实
5.3.2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对时代精神的不同把握
5.4 借助巨人的肩膀攀登
第6章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当代发展及意义
6.1 马克思人道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解释力和批判力
6.1.1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点、新问题
6.1.2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当代解释力和批判力
6.2 全球性环境问题凸现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当代意义
6.2.1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6.2.2 对全球性问题的解释和应对凸现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当代意义
6.3 “以人为本”:马克思人道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6.3.1 时代变迁呼唤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发展
6.3.2 “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是马克思人道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6.4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