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兼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4847
  • 作      者:
    洪名勇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洪名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贵州省省管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重点学科农业经济负责人(带头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大学学术委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211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和负责人。主持国家科基金(2项)、国家软科学基金课题1项、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统计局、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3项)、省社科基金课题、省软科学课题等省级以上课题20余项,参与完成世界银行课题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三项、省社科基金等省级课题10余项;获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省部级社科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三次,独立或者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5部。<br>    在《民族研究》、《经济学家》、《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问题》、《高校理论战线》、《中国软科学》、《农业经济问题》等多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兼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主要从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这一视角对农地产权制度进行研究,并设计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全书共分11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框架、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的土地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多样性与我国农地产权改革的多样性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br>第一节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br>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br>二、选题的意义及价值<br>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创新、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br>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br>二、主要观点和创新<br>三、基本思路和方法<br>第二章  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框架<br>第一节  马克思产权制度理论框架<br>一、马克思分析产权制度问题的方法<br>二、马克思产权制度理论框架<br>第二节  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框架<br>一、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理论<br>二、土地产权权能理论<br>三、马克思的土地产权权能结合与分离理论<br>四、马克思的土地产权商品化、配置市场化理论<br>五、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演化理论<br>六、土地习俗产权制度理论<br>七、土地产权制度多样性理论<br>八、土地股份制理论<br>第三章  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br>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发展<br>一、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特点<br>二、毛泽东的土地革命思想<br>三、毛泽东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理论<br>四、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合作社思想<br>第二节  土地私有向公有变迁时期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发展<br>一、土地制度的产权特征<br>二、对马克思公有产权理论的继承和发扬<br>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今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发展<br>一、农地家庭承包制对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发展<br>二、科学发展对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发展<br>第四章  马克思的土地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br>第一节  马克思的土地制度变迁理论<br>一、原始的土地公有产权制度<br>二、奴隶制、封建制土地私有产权制度<br>三、资本主义土地私有产权制度<br>四、社会主义土地公有产权制度<br>第二节  建国前我国外在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演进<br>一、原始社会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br>二、奴隶社会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br>三、封建社会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br>四、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br>第三节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农地产权制度变迁<br>一、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1949~1953年)<br>二、50年代中期的初级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br>三、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期的高级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1956~1978年)<br>第四节  以农地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家庭承包责任制<br>一、1976年以前农地的包产到户<br>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确立<br>三、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贡献<br>四、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br>五、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思路<br>第五章  国家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模型及应用<br>第一节  马克思的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模型<br>一、国家与制度变迁: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br>二、国家与制度变迁:一个马克思的分析模型<br>三、国家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一个马克思的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模型<br>第二节  国家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基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考察<br>一、国家主导下强制性农地产权制度变迁<br>二、国家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家庭承包制后的农地产权制度创新<br>第六章  利益集团、利益冲突与农地产权制度演化理论<br>第一节  利益集团、利益冲突与制度演化理论<br>一、演化的内涵<br>二、利益集团、利益冲突与制度演化理论<br>第二节  马克思制度演化理论视角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演化<br>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土地产权制度演化的思想<br>二、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演化框架<br>第七章  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多样性与我国农地产权改革的多样性<br>第一节  制度、制度变迁的多样性<br>一、制度、制度变迁的多样性假设<br>二、制度、制度变迁多样性的经验性实证分析<br>第二节  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多样性理论<br>一、土地产权制度的多样性<br>二、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多样性<br>第三节  外在制度的多样性与我国外在农地制度创新的多样性<br>一、外在制度的多样性<br>二、我国外在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多样性<br>三、我国外在农地产权制度多样性的原因探析<br>四、我国外在农地产权制度多样性的演进<br>第八章  马克思土地习俗制度理论与我国农地习俗制度研究<br>第一节  马克思土地习俗制度理论<br>一、农地习俗元制度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重要内容<br>二、马克思农地习俗元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br>第二节  农地习俗产权的起源<br>一、农地习俗产权起源:一项假设<br>二、农地习俗产权起源:一项经验研究<br>第三节  农地习俗元制度的内涵、类型<br>一、农地习俗元制度的内涵<br>二、农地习俗元制度的主要类型<br>第四节  农地习俗元制度对农地外在产权制度的影响<br>一、农地习俗元制度与北美土地产权制度建设<br>二、农地习俗元制度对传统社会外在农地产权制度的影响<br>三、农地习俗元制度对现代农地外在产权制度的影响<br>四、习俗元制度对农地价格的影响<br>第五节  习俗元制度与农村妇女土地产权贫困<br>一、农村妇女土地产权贫困:内涵与现状<br>二、农村妇女土地产权贫困的影响<br>三、农村妇女土地产权贫困:习俗元制度视角的阐释<br>四、消除农村妇女土地产权贫困对策<br>第九章  马克思土地股份理论与中国农地股份制度改革<br>第一节  马克思土地股份制理论<br>一、马克思股份制理论<br>二、马克思土地股份制理论<br>第二节  用马克思土地股份制理论指导中国农地股份(合作)制改革<br>一、中国农地股份合作制的试验及典型模式<br>二、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理论解读<br>三、农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思路<br>第十章  马克思的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理论与农地产权市场的培育<br>第一节  马克思的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理论<br>第二节  我国农地产权流转历史与现状<br>一、建国前农地使用权流转<br>二、建国后农地使用权流转<br>三、我国农地产权流转的现状<br>第三节  农地产权流转的分析:来自贵州四个县的调查<br>一、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情况<br>二、贵州省农地流转分析<br>三、简要结论及政策含义<br>第四节  我国农地产权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br>一、农地产权流转市场存在的问题<br>二、促进农地产权有序流转对对策<br>第十一章  用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指导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br>第一节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与方向<br>一、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br>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的方向<br>第二节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的基本框架及配套改革<br>一、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的基本框架<br>二、推动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配套改革措施<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