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173528
  • 作      者:
    洪岩著
  • 出 版 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洪岩,辽宁省辽阳市人。2010年6月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近年来,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马克思文本视域中的“公民社会”及当代启示》等学术论文数篇,主持市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国家级课题5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主要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渊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从中探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市民社会建设的启示。全书包括导论和正文六章,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阐述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选题的缘起,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基本的逻辑架构。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
    马克思主要是用德语的“bürgerlicheGesellschaft”来表达市民社会的概念。这主要是秉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用词,但他在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还采用了其他用词。这就使得不同时期的不同研究者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不同理解。
    第一种观点把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简化为经济关系。库马尔认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基本上就指的是经济基础,而约翰·基恩则认为马克思把市民社会定义为经济关系:“马克思把市民社会和生产方式合并,并取消其他机构,例如医院、教堂和家务的价值”①。查尔斯·泰勒在他的《市民社会的模式》一文中认为,马克思秉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并把它几乎完全限定在经济领域,“从某种角度讲,正是由于马克思这种化约观点的影响,‘市民社会’才一直被人们从纯粹经济的层面加以界定”②。国内也有很多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者持这种观点。郁建兴在《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一文中提出马克思在从1844年进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之后,“‘市民社会’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作为生产关系之总和)’、‘社会经济结构’概念取得了同义”③。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中,郁建兴认为马克思侧重于市民社会概念的本质含义,所以他特别重视市民社会的经济层面,“市民社会的本质即物质关系”。对于以上观点,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不能单纯地把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等同于经济关系。李淑珍在《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思想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一文中指出,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一个理论范畴,它有利于理解社会结构的巨大分化,因此不能用“经济基础”来完全取代市民社会的概念。陈晏清、王新生在他们的文章《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中,指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指涉整个市场社会中的私人生活,“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所构成的领域,只是指私人生活中的市场交往活动及其所构成的经济领域,尽管它是全部物质交往关系的基础性领域。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剥削本质时,当然会侧重于对私人生活本质关系的剖析,但是,私人生活的本质和基础并不是它的全部,经济交往关系并不是全部的物质交往关系。”
展开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
(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
(三)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
(四)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构安排
六、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渊源
一、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的萌生
(一)亚里士多德的市民社会理论
(二)西塞罗的市民社会理论
(三)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的特征
二、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初步形成
(一)市民社会理论在中世纪的孕育
(二)“洛克学派”:外在于政治国家的市民社会
(三)“孟德斯鸠学派”:政治权力制衡基础上的市民社会
三、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全面阐释
(一)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理解
(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与超越
(三)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的界定
一、市民社会的概念
(一)描述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资产阶级社会
的市民社会
(二)分析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物质交换关系总和
的市民社会
二、市民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生产
(二)所有
(三)分工
(四)交往
三、市民社会的批判
(一)市民社会的政治--哲学批判
(二)市民社会的哲学--经济学批判
(三)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哲学再批判

第三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一、国家的起源、本质及其职能
(一)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的本质
(三)国家的职能
二、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化
(一)市民社会与国家范畴的界分
(二)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分化的原因
(三)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元化的直接后果
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一)孕育:《莱茵报》时期的反思
(二)考察:前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
第四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
第五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第六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论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