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毛泽东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331653
  • 作      者:
    逄先知, 金冲及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力求根据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提供翔实可据的信史。
展开
内容介绍
  《毛泽东传(全6卷)》主要依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建国后的文稿,讲话和谈话记录;中共中央文件和有关的会议记录。还根据《人民日报》、新华社电讯等报刊资料;有关的书籍和资料;同毛泽东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回忆录和对他们访问的记录。
展开
精彩书摘
    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一年前,他考入全省高等中学的试题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他以梁启超的“以教育为主脑”之说立意下笔。现在,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还是最适合当教师。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是那么优美。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
    第一师范创建于一九○三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讲学的城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一九一二年改称现名。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障等。本来已是秀才,比毛泽东大十七岁的何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人们长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着新的出路。
    毛泽东当时还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他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7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一九。三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以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展开
目录
一、出乡关
二、师范生
三、五四大潮的洗礼
四、建党初期的实干家
五、在国民党内工作
六、走向农民运动
七、霹雳一声暴动
八、上井冈山
九、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
十、反对本本主义
十一、不打南昌打吉安
十二、打破三次“围剿”
十三、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上)
十四、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下)
十五、长征
十六、奠基西北
十七、西安事变前后
十八、总结历史经验
十九、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一、从十二月会议到六中全会
二十二、反磨擦斗争
二十三、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二十四、皖南事变前后
二十五、建设边区,战胜困难
二十六、整风运动(上)
二十七、整风运动(下)
二十八、联合政府的主张
二十九、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三十、重庆谈判
三十一、和战之间的抉择
三十二、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三十三、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三十四、转入战略进攻
三十五、东移西柏坡
三十六、决战前夕
三十七、大决战的日日夜夜(上)
三十八、大决战的日日夜夜(下)
三十九、将革命进行到底
四十、筹建新中国
四十一、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四十二、第一次访苏
四十三、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四十四、抗美援朝(上)
四十五、抗美援朝(下)
四十六、“三反”“五反”
四十七、过渡时期总路线(上)
四十八、过渡时期总路线(下)
四十九、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五十、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上)
五十一、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下)
五十二、成功地实现赎买政策
五十三、《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上)
五十四、《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下)
五十五、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五十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整风反右(上)
五十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整风反右(下)
五十八、第二次访苏
五十九、发动“大跃进”(上)
六十、发动“大跃进”(下)
六十一、炮击金门
六十二、纠“左”的努力(上)
六十三、纠“左”的努力(下)
六十四、庐山会议
六十五、庐山会议后的一年四个月(上)
六十六、庐山会议后的一年四个月(下)
六十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上)
六十八、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
六十九、七千人大会到八届十中全会(上)
七十、七千人大会到八届十中全会(下)
七十一、中苏论战
七十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
七十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下)
七十四、发动“文化大革命”
七十五、支持“红卫兵运动”
七十六、在“全面夺权”的日子里
七十七、八届十二中全会到九大
七十八、林彪事件
七十九、一九七二年的内政和外交
八十、十大前后
八十一、批评“四人帮”
八十二、支持全面整顿到“反击右倾翻案风”
八十三、临终的日子
后记(一)
后记(二)
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