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汉诺夫提出了相反的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898年他在一本名为《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小册子中指出,历史人物的个人特性只能影响事件的个别方面,而不能影响总的发展趋势。如果拿破仑。波拿巴在其早年就被一颗子弹打倒的话,那么其他具有相同能力的人会替他完成他一生的事业,而且历史进程还会一样。不过,为了表明马克思主义考虑到了伟人理论中的‘‘真理微粒”,普列汉诺夫承认,个人可以在历史上留下印记,但必须是通过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预定进程。“一个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他的个性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上留下个人的特征y9他解释道,“而是因为他的特性使他最合适于他那个时代的重大社会需要。”①这个立场被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普遍接受。
尽管列宁没有直接对之提出异议,但他的看法显然完全不同。那本小说(他用它的名字来阐述革命的计划)恰好可以说是拉甫罗夫革命哲学的一个剧本,而且写《怎么办?》的列宁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拉甫罗夫。他也相信只有通过组织才有可能胜利。他也想组织一个为变化而斗争的政党,其影响将会从一个立场坚定的、精力充沛的和能够启蒙的--这个例子里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启蒙--领导核心扩展到_系列同心圆中。他也看出,庞大的、落后的、官僚暴政的俄罗斯帝国所产生的社会疾病是物质痛苦之源,这使得党的英雄们有可能吸引群众跟随在党的旗帜之后。尽管列宁真挚地、热诚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他是如此典型的一个俄国激进知识分子,如此沉湎于俄国60年代和70年代的革命传统,以至于他的革命计划与《历史通信》的方案在基本结构上显示出一种令人注目的相似性。与《历史通信》一样,列宁的《怎么办?》也被一些人奉为信条。
……
展开
——罗伯特·M.斯鲁瑟,《美国历史评论》
迄今为止没有一部关于这位20世纪显赫人物的成功的、全方位的传记。罗伯特。塔克的著作标志着这种状况的终结。
——罗伯特·H.迈克尼尔,《俄罗斯评论》
一部引入人胜的传记,讲述了斯大林的早年岁月以及1929年作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上升到权力顶峰的历程……一部堪与伊萨克·多伊彻的托洛茨基系列传记相媲美的图书。
——乔治·切尼,《图书馆学刊》
多年的研究和反思将这部关于斯大林早年岁月的传记造就为一部真正的历史和文学杰作。
——《外交杂志》
[这部书]看上去转变了斯大林研究的领域……塔克成功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经济事务,以及它们的争夺者。
——迈克·拉特克里夫,《泰晤士报》(伦敦)
我对“精神分析史”的大部分内容都不感兴趣。然而塔克的主题让人信服,因为他理解布尔什维克的故事,他知道斯大林掌握权力不仅仅是源自他的党棍政治和马基雅维利式的狡诈,虽然它们看上去对他很重要。他对斯大林给予称赞,因为他评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以及他必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狱龙·奥莱里,《渥太华学刊》
读了罗伯特·塔克的书,我们现在更加理解在斯大林主义时代我们不得不经历的事件的起因。
——米哈伊尔·科里亚科夫,《新俄罗斯言论报》(纽约)
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我看来,“斯大林之谜”终于被解开了。
——迪米特里·别兹鲁奇科,《俄罗斯米斯尔报》(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