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渔业种群的枯竭,海洋捕捞开始将重点放在其他低值的,以及以前未开发或轻度开发的物种上,在一些海区的渔获物构成已经存在长期的变化。如在西北大西洋,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类)捕获量已经增加,而底栖鱼类下降。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鳕鱼捕获量连续下降,而以前的一些低值鱼类,如青鳕和玉筋鱼产量的增加抵消了鳕鱼产量的下滑。在西南大西洋,阿根廷狭鳕的下降与阿根廷鱿鱼产量的上升同时发生。而在西北太平洋,拟沙丁鱼和狭鳕产量的下降被日本鳀、带鱼和鱿鱼产量的增加而弥补。
渔业结构的改变具有不同的原因,包括产业和市场对以前低值资源的调整,渔业对海洋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影响种群生产力的环境变化。这些影响因素一般很难区分,特别是在对于资源和环境过程的研究和监测缺乏的地区(FAO,2004)。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多种人类海洋开发活动都对渔业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从海上娱乐、海上运输到食品生产等都有可能影响渔业产生力、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间接或复合影响,直接影响包括商业捕捞、休闲渔业等直接造成生态系统生物成分死亡的影响;间接影响包括污染物排放、海洋矿产开发、海洋运输等影响海洋系统生境及生产力的影响(Rosenberg,2001)。
中国是世界上渔业产量最大的海洋渔业国家,2004年海洋捕捞产量占世界海洋捕捞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6.9%,在世界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由于统计过程的差异,其数据的真实性曾遭到国际专家的质疑(Watson&Pauly,2001)。尽管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中国海域海洋捕捞强度之高是大家普遍认可的。由于多年来高强度的过度捕捞,中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构成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多种经济鱼类种群急剧衰退,捕捞物种营养级下降现象非常明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