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053139
  • 作      者:
    於海量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是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共分8个章节,主要对环境哲学产生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渊源进行了探究,对环境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进行了论述,并以环境哲学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了现代发展观的演变,阐明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思路。具体内容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与环境哲学的产生、环境哲学的思想渊源及其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政府职能转变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作者简介
    于海量,男,1965年7月生,江苏省滨海县人。1987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政治系,现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王义理论和环境哲学,主持省级课题两项,在《社会主义研究》、《生产力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沦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探究了环境哲学产生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渊源,论述了环境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并以环境哲学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了现代发展观的演变,阐明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思路。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必须用正确的理论加以指导,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正致力于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双重和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与环境哲学的产生
    第一节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人类在漫长的奋斗过程中,特别是自近代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世界和发展经济方面,在建立一项宏伟、美丽、文明的事业中,成就了辉煌业绩,但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处理失当,尤其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今天,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贫困国家都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挑战。特别是近100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资源严重匮乏,人口的急剧增长对于资源的需求、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沙漠扩大,大气、海洋和内陆水域的污染,杀虫剂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继续蔓延,这些都严重危害着环境质量,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
    从人类生活的角度来看,生态危机就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恶化,而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其供养、承载生命的能力大大降低,因而人类能够从自然界中取得维持自己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日趋减少,而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有害因素却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人类生存日益受到自然环境恶化的困扰。所以,生态危机一方面反映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所处的那种原始统一状态已被打破,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人类的需求已超出自然界所能提供资源的阀限。
    一、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浩瀚宇宙,只有地球是人类迄今发现能维持生命的场所,自然环境及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就其大的范围来说,自然资源也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是指宇宙中(主要是地球上)的空气、水、土地、矿物、生物以及其可被人类用于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物体、能源等物质体系。自然资源固有的特征,按能否再生进行分类,可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大类。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研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它提醒我们,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目的,要研究怎样提高可更新资源的负载能力,保证其永续利用;要对可耗竭资源更合理地利用和管理,以提高其效益和使用时限。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与环境哲学的产生
第一节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一、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二、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第二节 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根源分析
一、造成环境问题的经济因素
二、人类物质需求的膨胀和无度
三、人口激增对地球的压力
四、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

第三节 环境哲学是对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一、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恶化是环境哲学形成的现实基础
二、环境哲学理论的生态学依据
三、环境哲学是人类走出生存困境的理性思考

第二章 环境哲学的思想渊源及其基本问题
第一节 富有生态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万物一体”的宇宙整体观
二、“知和曰常”的天人和谐观
三、“知止不殆”的适度发展观
四、“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一、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审视和哲学反思
二、人的主体地位与自然价值的判断

第三章 现代发展理论的全面总结——从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发展理论的新突破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可持续发展观主要理论观点
四、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思路
一、科学发展观是现代发展理论的全新总结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点
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特征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性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三、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性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
一、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飞跃
二、从非人类中心主义到可持续发展观的飞跃
三、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匡正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双重和谐
一、人与自然关系在当代时空维度上的拓展
二、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互动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谐

第五章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政府职能转变
第一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一、以人为本是政府职能的核心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第二节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一、全面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第六章 发展先进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赋予生产力新的内涵
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先进生产力的实质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节 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从工具生产力到生态生产力的转变
二、知识生产力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七章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内涵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
一、培养节约品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化基础
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适度消费伦理观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八章 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节 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社会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差异与和谐的辩证统一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