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绿色建筑水循环安全保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091324
  • 作      者:
    陈立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

第1章  绪论<br>1.1  水资源紧缺状况<br>1.2  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br>参考文献<br>第2章建筑用水<br>2.1  用水分类<br>2.2  水量分析<br>2.2.1  各用水量<br>2.2.2  存在问题<br>2.3  水质分析<br>2.3.1  水质要求<br>2.3.2  存在问题<br>2.4  非传统水源可能替代的用水途径<br>2.4.1  冲厕<br>2.4.2  消防<br>2.4.3  洗车<br>2.4.4  绿化<br>2.4.5  道路清扫<br>2.4.6  景观环境<br>参考文献<br>第3章  非传统水源综合利用潜力<br>3.1  非传统水源利用概述<br>3.1.1  再生水利用<br>3.1.2  雨水利用<br>3.1.3  海水利用<br>3.2  市政污水<br>3.2.1  水量水质<br>3.2.2  再生利用的必要性<br>3.2.3  再生利用的可行性<br>3.2.4  再生利用的经济性<br>3.2.5  再生利用的环境效益<br>3.3  建筑污水<br>3.3.1  水量水质<br>3.3.2  再生利用的优势<br>3.3.3  再生利用的可行性<br>3.3.4  再生利用的技术分析<br>3.3.5  再生利用的综合效益<br>3.3.6  社会可接受程度<br>3.3.7  国家相关鼓励政策<br>3.4  雨水<br>3.4.1  水量水质<br>3.4.2  雨水利用的可行性<br>3.4.3  雨水利用的措施<br>3.4.4  雨水利用的效益<br>3.4.5  需注意的问题<br>3.5  海水<br>3.5.1  水量水质<br>3.5.2  海水利用的必要性<br>3.5.3  资源优势<br>3.5.4  技术保障<br>3.5.5  经济比较<br>3.5.6  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应用前景<br>3.6  非传统水源在建筑中的综合利用<br>3.6.1  非传统水源利用顺序<br>3.6.2  非传统水源综合利用规划<br>参考文献<br>第4章建筑节水技术<br>4.1  国内外节水发展历史<br>……<br>第5章 建筑供排水体制<br>第6章 污水再生工艺<br>第7章 再生水利用的经济分析<br>第8章 建筑水量安全保障策略<br>第9章 建筑水质安全保障技术<br>第10章 典型城市非传统水源利用<br>第11章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第12章 绿色建筑水循环安全综合性技术总结<br>术语释义

内容摘要

    《绿色建筑水循环安全保障》围绕建筑水循环问题,从水质、水量两方面提出适合我国不同地域生态、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水资源状况的绿色建筑水安全保障的综合性控制策略和成套水处理技术、工程实施方案与管理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绿色建筑水循环系统评估体系,从保障绿色建筑水循环安全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措施。“绿色”是我国建筑的发展方向,它既体现在保障健康人居环境的以人为本的原则上,又体现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这5个方面。它强调的是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倡导的是一种拒绝奢华、崇尚简约、自我克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活方式;最终达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目的。水是生命之源,尽管建筑用水只占城市用水的lJ5左右,但却是城市供水的重中之重,因此保障建筑水循环安全,需要在经济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建立绿色建筑水循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水量安全保障策略和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并且建立绿色建筑水循环评估体系,倡导绿色水文化,引导建筑业向绿色方向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