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为陆上的聚落,一种是靠海的渔村聚落。现存的客家聚落和其他式样的聚落,是深圳移民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深圳明清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本文所研究的原始村落“标本”。据史载:清廷颁布的“迁海复界”招垦令,导致闽、粤、赣等地客民向粤东沿海大规模的第四次客家移民迁徙,当时的深圳属复界区,是客家移民地目的地之一。早期深圳的客家人居住地多属山地丘陵,客家先祖迁徙移居开拓疆域,在荒莽的大地上形成了一个个聚落村寨,世代人共处一域,同宗同源,血脉相联,组成了中国社会典型的宗法社会关系,自然村落及其建筑的形态则充分反映了这种宗法社会结构的理想图式:客家人的聚居建筑在选址、建房的时候秉持风水学说,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建筑布局按昭穆等级制度,讲究尊卑高下之分。这种建筑内在的社会学意义,一直延续继承对后来村落建筑的发展仍产生很大的影响。<br> 古老的民居保留了历史的价值,见证着深圳早期历史的存在,客家老屋作为深圳这个年轻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城市中展示了其独特魅力,暗示出其背后的特定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的进程也在加速着这些客家原生态聚落和建筑的衰败,自然村的居民在商业的诱惑下,正如B,韦伯曾经指出:“现代化的过程是系统吞噬原有传统社会的过程”。面对城市化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也许我们在付出更沉重的历史代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