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br>第一章 绪论<br>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br>一、研究背景<br>二、研究意义<br>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br>一、国外研究现状<br>二、国内研究现状<br>第三节 研究对象、目的和内容<br>一、研究对象<br>二、研究目的<br>三、研究内容<br>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逻辑框架<br>一、研究方法<br>二、逻辑框架<br>第二章 能源政策的理论基础<br>第一节 能源概述<br>第二节 能源政策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br>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br>二、“能源一经济一环境”一体化系统的协调发展<br>第三节 能源政策的前提条件——外部性<br>一、外部性理论的起源和发展<br>二、能源的外部性特征<br>三、能源外部性内部化的措施<br>第四节 能源政策的指导原则——公共选择<br>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和发展<br>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br>三、制定满足公共选择要求的能源政策<br>第五节 能源政策的类型<br>一、能源生产政策、能源流通政策和能源消费政策<br>二、强制型能源政策和激励型能源政策<br>三、数量型能源政策、质量型能源政策和改革型能源政策<br>四、自动规则型能源政策和相机抉择型能源政策<br>第三章 中国终端能耗现状<br>第一节 能源供给和需求<br>一、能源供求差距大<br>二、人均能源可采储量低<br>三、人均能源消费量低<br>四、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br>第二节 能源效率<br>一、能源经济效率<br>二、能源技术效率<br>第四章 中国节能战略的实施<br>第一节 节能战略的重要作用<br>一、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br>二、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br>第二节 DSM一节能战略的指导思想<br>第三节 中国节能工作进展<br>一、调整政府机构和职能<br>二、制定能源发展战略<br>三、编制节能规划和计划<br>四、建立节能政策法规体系<br>五、运用多种经济激励手段<br>六、实施节能试点示范工程<br>第四节 节能效益评价指标体系<br>一、社会效益评价指标<br>二、经济效益评价指标<br>三、生态效益评价指标<br>第五章 中国建筑节能发展历程<br>第一节 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内能耗和污染分析<br>第二节 建筑能耗的内涵<br>第三节 中国建筑节能工作进展<br>一、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和标准<br>二、地方出台的政策、法规和标准<br>三、建设部组织的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br>四、国内外建筑节能交流合作项目<br>第四节 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分析<br>一、能源消耗大<br>二、能源效率低<br>三、环境污染重<br>第五节 中国建筑节能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br>一、中国建筑节能存在问题<br>二、中国建筑节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br>第六节 中国建筑节能潜力分析<br>一、节能建筑需求空间广阔<br>二、建筑节能技术潜力巨大<br>三、建筑节能规划目标明确<br>第六章 建筑节能利益主体动态博弈分析<br>第一节 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br>一、博弈模型的构建<br>二、模型求解<br>三、结果分析<br>第二节 开发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br>一、博弈模型的构建<br>二、模型求解<br>三、结果分析<br>第七章 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br>第一节 建筑节能与能源经济政策互动机理研究<br>一、建筑节能初始阶段:能源经济政策起强大的推动作用<br>二、建筑节能发展阶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br>三、建筑节能成熟阶段:能源经济政策将阻碍建筑节能的发展<br>第二节 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体系<br>一、经济激励政策的基本形式<br>二、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体系的建立<br>第三节 国内外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比较研究<br>一、国内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br>二、国外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br>三、国内外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比较<br>第四节 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实证研究<br>一、建筑节能技术分析<br>二、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br>三、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案例研究<br>参考文献<br>后记内容摘要
本书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发展目标,对中国终端能耗和建筑节能的现状展开研究,希望探索一条可行的建筑节能未来发展之路。当前,中国的建筑产品还处于能耗大、能效低、污染重的现状,由于节能意识薄弱、节能体制不健全、节能市场不完善、节能激励机制缺乏,导致节能标准难以贯彻实施、建筑节能工作进展缓慢。现阶段,建筑节能市场尚无法正常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需政府运用政策手段进行间接干预与调控。本书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经济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构建适用于建筑节能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以期促进中国建筑节能步伐的迈进,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