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看设计”是谈论关于设计知识、设计的内涵和外延、设计与文化、设计相关的理论等。“做设计”是讨论设计的程序方法以及经验技巧。原来的意图是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刚刚工作的设计师准备的,是一本很基础的书。内容是设计创意过程,以设计草图的形式展现。这样大家可以从各种案例中感受创意是如何产生,思维发散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甚至可以研究设计表达的方法与技巧。但在探讨和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满眼的产品图片和手稿只是一本资料集或工具书,并不能解决年轻设计师们对一些设计的认识和理解问题。对设计的理论与设计师所受的专业教育、设计实践的经历、设计工作的领域以及自己的设计嗜好都有关系。
在进入大学学习设计之前,自己一直向往艺术,下了很多功夫练习绘画技能,一心要考上美术学院。结果却阴差阳错地考上了当时被认为是离艺术最远的工业设计专业,进学校时对设计的认识几乎是空白。所幸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是国内设计专业最好的院校之一,在老师们的引领下,我对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年系统的学习之后,由于成绩比较好,我有幸进入大学教授设计。凭着对设计的热情,开始了自己的设计生活。开始是跟随老师在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做设计,因为有国家的支持,中心有大量极具挑战性和研究性的设计项目,也聚集了一批当时十分优秀的设计师。在那里能够和最好的设计师及外国专家一起工作,使我收获很大,专业水准提高较快。后来自己与朋友合作了设计公司,在市场上又锻炼了几年,逐渐地积累了设计经验,对设计的认识也更深刻了。在做设计和教设计的时间里,我慢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设计研究领域——设计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并认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每年都抽时间到全国各地去采风调查,回来整理研究。正好编辑张军小姐给了我一个机会,出版一本小册子,能够整理和回顾自己这段日子里的设计理解和感受。
过去在学校里学设计和现在教设计,所学和所讲的设计是一门科学,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不管是横向融合其他学科,还是纵向贯通设计本身的结构,设计是理性的。教授们的讲座和专著总是强调理论中设计方法与程序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做设计过程中,涉及到感觉经验、造型能力,甚至人生感悟等方面是无法传授的。设计能力只能靠自己认真积累。在各个设计师云集的专业网站论坛里,设计师交流的也大多是这类设计经验。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都是设计的内涵。在前面部分,我们讨论设计的理性内容,后面则是展示设计的感性层面,目的是在于两方面的融会,而不愿意使设计在两者之间漂浮。
书中许多理论知识都受益于我的老师和朋友。我的导师柳冠中教授对系统设计和事理学的研究是我设计方法的主要理论来源,也是我在设计实践中一直应用的;关于设计与符号学的关系,最早的研究兴趣是来自我的老师包林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张娟;我的好朋友唐林涛博士是国内最早对工业设计文脉做系统阐释的学者,我对于文脉的理解主要是来自他的研究。
设计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也不存在绝对的好坏。设计的魅力对于我来说,不仅是能够提供实现想法、改变生活的机会,更吸引我的是设计的开放性和延展性。设计总是能够把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使人有一个宽广的视野去看待生活。我把我对设计的认知写出来,目的是告诉大家有些设计之所以如此做,不仅是项目要求,还体现了设计师对设计本身的理解。自己的知识水准和设计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不敢作长篇大论,只是将自己对设计的理解,自己对设计感兴趣的领域以及自己做设计的心得体会写在这里,也算对自己的一个阶段总结。更期待的是能够将自己的设计认识和经验感受拿来与同行进行交流,能够抛砖引玉,并提高自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