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肝内胆汁淤积
肝内胆汁淤积可由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药物、妊娠以及肝内梗阻性病变等不同病因引起,以黄疸、皮肤瘙痒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长期胆汁淤积可导致脂肪吸收不良、肝性骨营养不良以及胆汁性肝硬化等病变。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病史
可有肝内结石、服用有关药物史等,也可无明确的病因。
症状
黄疸呈进行性加重,严重者皮肤呈深褐色或暗绿色,粪呈灰白或陶土色,尿液颜色加深。皮肤瘙痒进行性加重,肝功能衰竭时反而减轻。严重患者出现脂肪泻。可有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表现为夜盲及出血倾向。
体征
可有轻度肝脾肿大。胸背部、颈部、臀部及关节伸侧的皮肤等部位出现扁平柔软的黄色瘤。
并发症
长期胆汁淤积导致肝性骨营养不良、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后期出现肝性脑病、肝一肾综合征和门脉高压表现。
辅助检查
1.血清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
2.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3倍以上;ALT和AST可轻度升高;肝硬化时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
3.血清总胆固醇升高。
4.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5.病毒性肝炎所致者,血清肝炎标志物可呈阳性。
6.B超、CT、MRI及ERCP(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有助于发现肝内胆管扩张和梗阻病变,可对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梗阻进行鉴别。
7.肝组织穿刺活检可确定相关病因。
治疗
1.治疗原发病,若为妊娠期胆汁淤积,终止妊娠后病情可缓解。药物所致者,应停用相关药物。
2.补充热量及蛋白质,脂肪摄入少于40g/d。
3.补充脂溶性维生素K、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
4.考来烯胺每天2~3g,餐前口服,可吸附胆酸,减轻瘙痒,但有加重脂肪泻的可能。
5.S-腺苷甲硫氨酸,每天剂量为800~1600mg,分次口服。
6.熊去氧胆酸(UDCA)13~15mg/(d·kg),口服,可改善患者症状和肝功能。
7.糖皮质激素、利福平等疗效不一,一般不常规应用。
(廉伟 冯莉)
第五节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胆汁性肝硬化,主要病变为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伴汇管及汇管区周围慢性炎症,逐渐演变为肝纤维化并最终进展为肝硬化。一般认为本病是免疫调节紊乱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诊断要点
症状
多为中年以上女性,有显著皮肤瘙痒,还可出现黄疸及肝硬化的表现,可有脂肪泻。
体征
患者全身皮肤明显黄染,肝肿大,可出现黄瘤。
辅助检查
肝功能检测
血清碱性磷酸酶、5-核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明显升高,ALT和AST一般正常或仅轻度升高。
免疫学检查
IgM显著增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
肝穿刺组织学检查
可确诊本病。
影像学检查
可查证胆道系统有无阻塞。
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