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辨治经验
历史沿革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最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率大约为15%,占胃肠医师所接受转诊病人的25%~50%,占据他们工作量的28%,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而又缺乏形态病理改变的一组症候群。
肠易激综合征被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功能紊乱性疾病,据观察其发病多与环境、情绪应激、肠道损伤及过敏有关,但其发病机制和过程仍未被阐明,由于本病的发病涉及精神、饮食、个体素质多个方面,目前西药作用局限,尚不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由于中医药对IBS从整体观着眼,治疗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其药物的开发正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所以,中医药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有着广阔的前景。
1.IBS中医病证归属
IBS过去被称为黏液型结肠炎、结肠痉挛、结肠过敏、过敏性结肠炎等,现在上述名称均已不用。习惯上将IBS分为腹泻型和便秘型两大类,还有人提出腹痛型、黏液型或腹泻便秘交替型。其临床特征主要有:腹痛以脐腹部为主,易在进食后出现,夜间少出现,腹泻后腹痛多能缓解,腹泻粪便量少,腹胀白天加重,夜间睡眠后减轻;肠外症状发生率高,如呃逆、暧气、早饱、疲倦以及抑郁、焦虑等;症状出现或加重往往与精神因素、遭遇应激状态有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