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 身<br> [晋]葛 洪<br> 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疾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民难养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浊也。故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命延矣。<br> 【解读】 这段话出自《抱朴子·内篇》,他形象地把人体比作一个国家,这使中医的整体观赋予具体形象。<br> 中医的整体观不仅用于治病,而且延伸于养生。这里葛洪提出养生的3个重要原则:一是要“养气”,要培育人体的整体功能,提高免疫力,才能“全其身”;二是要“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要等有病才想起养生;三是要“割嗜欲”,才能“固血与”。<br> 当知所节<br> [明]黄承昊<br> 体弱人每事当知所节。节欲,节劳,节饮食,此其大要。<br> 【解读】 黄承吴是明代万历丙辰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史。他是浙江嘉兴人,生于公元1576年,约卒于公元1645年,享年69岁。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但他自幼体弱多病,自称“凡方书所载之症十患四五,本草所载之药亦十尝四五”,可见一生疾病缠身。<br> 晚年集平生所收集的医学资料和自己的养生心得编成一书,取“三折肱成良医”之义,名为《折肱漫录》,共6卷,记录了他亲自阅历的医事,分为养神、养气和医药3个部分。<br> 此段语录即出自《折肱漫录》一书。他认为,体弱之人应在日常生活中凡事当节制,特别是在欲望、体力和饮食方面更是节制的重点。古代养生家提倡养生要“法自然”,即要顺弯就势,凡事不能强求,违反自然规律。体弱之人比正常人更应注意节制自己的行为,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养生方法。只要这样去做,体弱之人也会长寿。“当知所节”是黄承吴一生的体验。<br> 合<br> [清]黄宫绣<br> 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脏腑有益,而可却症卫生;不合则于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br> 【解读】 黄宫绣约生于公元1736年,卒于公元1795年,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他出身儒医世家,学识渊博,曾做过乾隆御医。他根据古典医籍,参透历代名医学说,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写成《脉理求真》3卷、《本草求真》10卷、《医学求真》5卷;特别是《本草求真》系对《本草纲目》的删繁摄要而成,更实用,对后世影响很大。<br> 他认为食物对于人的健康非常重要,虽然它不像药物那样“立竿见影”,但和药物治病都是一个道理。“合”,则对于人体内部各器官有好处,有利于疾病的治愈;而“不合”,则对于人体内各器官有损伤,当然只会增添疾病,早早夭亡。<br> 何谓“合”?从词本身理解,有融洽、符合的意思。这里虽只说到五脏六腑,实际上代表人体本身。那么“合”,就可以理解为,人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食物的需求形成了本身规律化的模式。“食物入口”和这个模式相和谐则“合”,否则为“不合”。如饮食均衡、有节、有规律等,都成为“合”的总结。<br> 五 关<br> [清]褚人获<br> 目爱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乐淫声,命曰攻心之鼓;口贪滋味,命日腐肠之药;鼻悦芳馨,命曰熏喉之烟;身安舆驷,命曰召蹶之机,此五者,所以养生,亦以伤生。<br> 【解读】 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和身体都是人的一部分,它们的贪欲就是人的贪欲。清代作家褚人获认为这五种贪欲,就好比人生五道关。怎样过关?同是清代人的孙宝碹给出一个偏方:任天行、尽人事、目之好色、耳之悦声、口之嗜味、鼻之喜芳、身之贪安都是这些器官的本性,这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也会伤生。同时如果过分贪欲而不能节制,也要伤生,这也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道理,也是不能违背的。遵循这条道理就是“尽人事”,这样就会目好色而不淫于色,耳悦声而不溺于声,口嗜味而不耽于味,鼻悦香而不坠于香,身喜静而不贪安逸。这样,在自然属性和真理间达到平衡,就是养生。<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