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原理
首先讲一下发病的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疾病之所以会发生,主要关系到邪气和正气两个方面。正气就是指存在于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以及机能活动的总称。“正气”与气血津精学说里面的“气”是不同的概念,狭义的正气,主要指人体的抗病、康复能力,广义的正气还包括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邪气是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也就是前一节所讲的各种病因。
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首先是皮肤屏障,人的皮肤和卫气的防护功能好,邪就不易透人,肌肤疏松或卫气不能充养肌表,就不易抵御外邪侵袭而发病。另外,正气有抗邪作用。外邪进入人体后,如果机体正气不足,不能驱邪外出,邪气就长期停留于体内,导致慢性疾病。如果正气充足,自然相反。《内经》说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尤其重视自身抗病能力,重视自我促进健康的功能,这种以人为本的疾病观正是西医所不足的。理论名家陆广莘研究员概括得好,他的观点大意就是中医乃“生生之道”,是用“生生之具”(天然方药)促“生生之气”(生命活力)。
邪气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因为大多数疾病都有邪气的参与。外邪侵人人体的途径有二:一是皮肤,二是口或鼻。当然,现代社会又增加了从血脉而入这一途径(比如吸毒者)。外邪入侵,多是趁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偷偷摸摸地来侵犯人体,故中医将各种邪气形容为“虚邪贼风”。外邪侵入对人体的损伤因外邪性质不同、正气强弱及受邪的轻重,而有两种情况:一是引起形质损伤(破坏器官组织结构),二是导致气机紊乱(扰乱生理功能)。一般来讲,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则发病,正虚越明显,病邪致病力越强,发病后的病情就越严重。
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有密切关系。急性发病者多在短时问内(如数小时,甚至几秒钟)突然发病,这时候正邪斗争较为激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症状一般较重。见于以下情况:外感六淫或疠气邪毒较严重,感而即发;久病已有内邪潜伏在体内,遇情志剧烈变化等诱因而触发,如中风、真心痛(即现代称的心肌梗死);外伤或误服毒物,等等。
慢性发病是指疾病缓慢地发生,发病时间较长,逐渐加重,并无明显的起病时日。这时正邪斗争是缓慢进行的。见、于以下情况:小邪积聚成疾,饮食失宜,积劳成疾,房事不节,情志郁久成疾等。有一种特殊情况是邪气伏藏于内,病虽暂愈,其根未拔,遇有适当时机,便会复发。在温病中有“新感”与“伏邪”两种类型,凡感邪后立即发病的为“新感”,感邪后不马上发病,邪气伏藏体内,过一段时间才发病者为“伏邪”,像伏暑病、春温病。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不是常听人说,中医认为一切疾病发生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吗?它和这里说的邪正发病矛盾吗?”不矛盾!因为人体正气不足,可以是阴(包括血、津,液等)的不足,也可以是阳(包括气)的不足;外邪来犯或者是内生邪气,这些邪的性质可以属阴(如外感寒邪,内生湿邪),也可以属阳(如暑邪,过怒等),所以总是离不开阴或阳的亢盛或者不足,导致发病为各种虚实、表里、寒热之证。故邪正斗争发病,与阴阳失调是相通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