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防治内科疾病
一、保护我们的心血管
1.人体的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为全身组织器官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供给组织,并将组织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进行。
心脏位于纵隔内,外形近似前后略扁的长圆锥体,其尖向左前下方,底向右后上方,长轴与身体正中线约成45。角。心脏分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4个腔。左右心房间、左右心室间互不相通,分别被房间隔、室间隔分隔。中隔将心脏分为左、右两半,临床习惯称左心和右心。右心内容静脉血,左心内容动脉血。同侧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口相通,左、右房室口分别由二尖瓣和三尖瓣关启,左心室的出口为主动脉,其间有半月形的主动脉瓣,右心室的出口为肺动脉,其间为肺动脉瓣。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即构成一个心动周期,完成一次心跳。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时的心跳频率即心率,为每分钟60-100次,可因年龄、性别和其他生理情况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心室每收缩一次搏出的血量为每搏输出量,成人静息状态下为60-80毫升。每分钟心室输出的血量为每分输出量,成人为5-6升。
动脉是输送血液离开心室的血管,在行程中不断分支,越分越细,最后延续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末梢之间的微细管道,彼此吻合成网,遍布全身各处,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静脉是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起自毛细血管,在向心流动过程中,逐级汇合成大静脉,最后注入心房。
心脏作为一个中空的肌性动力性器官,是心血管系统的枢纽。通过其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将来自上、下腔静脉的静脉血经右心泵人肺循环进行气体交换,而肺静脉流回的氧合血又经左心泵至全身而完成血液循环。
2.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目前我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据此估算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人,其中75%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心脏病患者一旦出现心力衰竭,其一年死亡率为43%,五年死亡率达75%,其预后并不优于恶性肿瘤。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从而导致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在少数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使心排血量维持正常,但由于异常增高的左心室充盈压,使肺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导致肺循环淤血。依据衰竭的心腔不同可将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依据心衰发生的急缓可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依据心排血量是否正常可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
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有两大类。一类是心肌本身的原发性损害,如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糖尿病心肌病等;另一类是由于心脏负荷过重导致的心肌损害,包括压力负荷过重和容量负荷过重,前者常见于高血压、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狭窄等,后者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以及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
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其心力衰竭症状往往由一些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所诱发,这些诱发因素称为诱因。心力衰竭的诱因主要有劳累、心律失常、呼吸道感染、情绪激动、气候变化、排尿困难、血压不稳定等。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左心衰竭可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以及咳嗽、咳痰甚至咯血,这是由于肺淤血所致,其中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同时,由于左心衰竭时心排血量降低,患者可出现乏力、疲倦、头晕、心慌,甚至少尿等症状。右心衰竭则以体循环淤血的表现为主,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及肝脏淤血症状,重者可出现身体最低垂部位的对称性可压陷性水肿、肝脏肿大以及颈静脉充盈、怒张。
心力衰竭的治疗目的有两个:①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②降低死亡率。具体治疗措施包括去除或缓解基本病因,避免诱发因素以及药物治疗。目前肯定有效的治疗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洋地黄制剂等四大类。对于心肌状况已至终末状态的不可逆心力衰竭患者,惟一的出路是心脏移植。心脏移植患者5年存活率已达60%以上。
3.心律失常种种
心律是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人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像钟摆一样“滴答”、“滴答”,按照一定的节律跳动。正常成人心跳的次数为每分钟60-100次。如果心脏跳动的节律失去规则性,则称为心律失常。由于人们习惯了心脏有条不紊地跳动,因此,一般不会感觉到心脏的跳动。但一旦心脏跳动失去了原有的规律,人们就会感到不舒服,有的感到有东西突然冲击胸部,有的感到一过性胸痛,有的则觉得“心脏快跳到喉咙里了”,更多的是觉得心里慌乱或者活动后乏力。这些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这是因为心律有很多不同的类型。
如果心跳的次数低于每分钟60次,就叫心动过缓,严重的心动过缓可导致晕厥。如果心跳的次数超过每分钟100次,称之为心动过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过早搏动和心房颤动。早搏指的是在规律的心脏搏动中出现提前的搏动。如果这个提前的搏动起源于心房,就叫做房早,起源于心室的提前搏动就是室早。连续3个以上的房早和室早分别称之为房速和室速。心房颤动是由于心房内发生的没有规律且频率极快(350-600次/分钟)的跳动造成的心室也没有规律的跳动,只不过由于有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的房室结使得部分激动不能够下传到心室才使得心室频率不至于太快。如果这种没有规律且频率极快的冲动发生于心室内就成为心室颤动,这时心室就会发生没有任何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心脏就不能射血,如不及时抢救,患者会很快死亡。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是医学界没有攻克的几个最后堡垒之一。科学家们正在从基础到临床寻找攻克这一难关的方法,在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方面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
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方法也不同。治疗目的:①减轻或消除症状:多数心律失常的患者有一定的症状。如果得到及时治疗,上述症状减轻或消失,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有效的。②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如果心房收缩功能失常如房颤,能使心排血量下降10%-30%,引起患者心悸、胸闷、无力等症状。根据病情和心律失常的种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物、电除颤、射频消融或安装起搏器等,纠正了心律失常,便可维持正常或接近于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③预防猝死:美国每年有30万-6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占全部心脏病死亡人数的40%-50%。猝死的病例中,有80%-90%的患者死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室颤。其余10%-20%是缓慢型心律失常和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显示电活动,但听不到心音,多为心脏破裂造成)。因此抗心律失常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对预防猝死有一定的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