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地方病流行严重的国家,重病区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病区呈灶状分布。受地方病威胁的人口达4.2亿多,各类病人达5100万。地方病按病因可分为2类:自然疫源性地方病,包括鼠疫、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病、疟疾等;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被列为我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鼠疫和布鲁菌病7种。本节主要介绍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判断一种疾病是否是地球化学性地方病,需要符合下列条件:疾病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与该地区地质中这种人体必需元素过多或缺乏密切相关,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均有同样的相关性。②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以上的相关,可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
我们还应认识到地方病与公害病不同,表现在3个方面:成因不同:地方病是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而公害病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它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地区性疾病。②特征不同:地方病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病人表现出共同的症状,人群患地方病后难治愈,但不遗传。若摸清发病原因,还可控制症状的发展,甚至在子孙后代中消除。公害病对人群的危害广泛,处于公害病范围的人群,不论年龄大小,甚至胎儿均受影响,且公害病的流行,一般有长期(十几年或数十年)陆续发病的特征,也可能出现急性暴发性流行,使大量人群在短时间内发病。③分布不同:地方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多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同外地物质交流少以及卫生保健条件不良的地区。然而公害病多发生在工业发达、经济条件优越的城市及附近乡村。
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有:①改革地方病管理体制,健全专业队伍。卫生部设有全国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②建立地方病监测系统。地方病的监测是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地连续观察地方病消长趋势、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效果,为控制和最终消灭地方病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方法。通过经常性监测,收集、分析、提供地方病动态信息资料,研究地方病的流行规律,做出预报预测并评价防治效果。③补充环境和机体缺乏的元素,限制环境中过多的元素进入机体。④认真执行防治地方病的法规。我国先后颁布了~系列方针、政策、规定,对地方病的防治工作进行规范。它们是《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规划》、《卫生部关于完善地方病防治工作达标考核验收办法的通知》、《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规划纲要》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