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羊齿植物的记载。如我国古代出版的《尔雅》已记载羊齿植物“草细叶,叶罗生而无毛,似羊齿”,《诗经》中已有“言采其薇”的诗句,“薇”即现在的蕨菜。但是,对蕨类植物的解释,则首见于后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蕨,山菜也,……叶似青蒿而粗,坚长不可食”。至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对蕨类植物的认识已较深入,如石松、贯众、狗脊和骨碎补等蕨类植物种类已有形态特征及药用价值的详细记载,并绘有草’图。虽然中国在历史上很早就对蕨类植物有所认识,但在研究方法上仍局限于按用途分类。
中国蕨类植物的科学研究方法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始于瑞典人林奈(Carl von Linne,拉丁化的名字为Carolus Linnaeus,缩写名字为Linn.或L.,l707—1778)。林奈在他所著的《植物种志》(1753年出版)和《植物属志》(1737年出版)中,用拉丁学名对许多蕨类植物的属、种进行了科学的命名,多数拉丁学名沿用至今。在林奈的《植物种志》中,系统地记述了当时已知的世界各地的植物,其中包括了瑞典牧师P.Osbeck l751年在广东黄埔所采的中国蕨类植物,如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 L.、东方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和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 L.等10种,这是中国蕨类植物第一次出现在国际科学文献中。1861年,G.Bentham所著的《香港植物志》(Flora Hongkongensis)中,记载了香港及九龙半岛的蕨类植物91种(包括林奈已于1753年发表的l0种)。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欧美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派遣人员深入中国内地掠夺丰富的植物资源。曾在中国采集蕨类植物的人物有法国神父A.David、J.M.Delavay、J.P.Cavalerie和H.J.Esquirol,英国副领事H.F.Hance,英国海关助理医师A.Henry,奥地利人H.Handel—Mazzettii,美国人E.H.WiLson和J.F.Rock等。这些人在中国采集到大量的蕨类植物标本后送往世界各蕨类植物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当时研究中国蕨类植物的人有瑞士的H.Christ、英国的J.D.Baker、法国的A.Franchet、德国的L.Diels、美国的E.B.Copeland、丹麦的C.Christensen和日本的B.Hayata等。在这个时期,外国人共发表有关中国蕨类植物的论文约250篇,相关原始材料和标本均全部流失在国外。至20世纪初,秦仁昌和吴印禅等人立志研究中国的蕨类植物,从此才结束了西方学者主宰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时代。
秦仁昌(1898--1986),江苏武进人,191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江苏省第一甲种农业学校学习林学,老师是我国林学界老前辈陈嵘教授和我国植物学界的老前辈、著名植物学家钱崇澍教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