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围棋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55433
  • 作      者:
    刘善承主编
  • 出 版 社 :
    成都时代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围棋史》是中国图书出版史上的第一部关于围棋历史的权威著作,这是辞世三年的成都棋院前院长刘善承的遗作。《中国围棋史》详实记录了围棋三千年的起源、发展、传播、兴衰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围棋迅速发展壮大并成为世界围棋强国的全过程,该书的出版也填补了中国围棋史和图书出版史的一项空白。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善承(1928—2004),四川人,中国围棋协会原副主席、四川省棋类协会原常务副主席、原蜀蓉棋院院长、原蜀蓉棋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正局级、编审)。 刘善承是我国著名围棋文化研究者,在1985年主编并出版了近百万字的《中国围棋》一书,影响巨大。他撰写了该书第一编《中国围棋发展简史》。《中国围棋》是我国有史以来内容最广泛、资料性最强、最具权威性的围棋工具书,被誉为围棋的百科全书。该书的出版,无论是对围棋文化工作者还是围棋技艺工作者,都具有重大意义。日本棋院因为他主编该书对围棋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授予他日本棋院名誉五段称号。 刘善承还撰写了多篇关于围棋历史、文化的文章和翻译出版了多部日本围棋专著。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围棋史》是一部介绍中国围棋运动起源、发展和传承围棋文化的权威性著作,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棋史的时间上限为围棋的起源,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为三编,分别为中国古代围棋、中国近代围棋、中国当代围棋。《中国围棋史》对于围棋爱好者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
精彩书摘
  其次,围棋和天文知识和哲学知识有关。局(即棋盘)方棋圆是像地法天,棋分黑白是象征阴阳剖判。所以班固《弈旨》说:“局必方正,像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第三,围棋和军事知识有关。攻防搏击围而相杀,犹如用兵斗法。故马融《围棋赋》有“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的说法。桓谭《新论》有“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的说法。至于围棋的一些术语,如冲、打、征、劫、刺、持等,更是直接来源于军事术语,再明白不过地表示了它和军事斗争的关系。正因为围棋是在数学、天文学、哲学和军事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
  围棋显然是一个复杂的事物,不可能是一个人一蹴而就的。它应当是许多人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产物,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古人囿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限制和荣古慕圣的心理,往往把一些给后人以嘉惠的事物归为上古时期的圣人所作,加以顶礼膜拜。如神农尝百草、燧人氏发明火、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等等,都是这样。“尧舜造围棋”也不例外。它符合古人那种“圣人作之,后人则之”的传统心理和思维准则,所以它成了人们最易接受的说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否定尧舜个人造围棋的说法,并不等于否定尧舜时期有出现萌芽状态围棋的可能。尧舜时期距今有四千多年,相当于原始社会末期。在这时,数学、天文学、阴阳学说和军事学的知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恩格斯曾说:“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自然辩证法》)《史记·历书》载:“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润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司马贞《索引》:“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成《调历》也。”那么,到尧舜时期,天文学和数学完全可能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中国古代围棋
第一章 围棋的起源和春秋至三国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围棋的起源
第二节 春秋至秦代的围棋和著名棋手弈秋
第三节 逐渐普及的两汉时期的围棋
第四节 迅速发展的三国时期的围棋
第五节 班固《弈旨》和早期围棋理论以及有关的文学作品
第六节 早期围棋的制式和规则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潇洒儒雅的两晋时期的围棋
第二节 地位提高和空前盛行的南朝时期的围棋
第三节 围棋州邑、品棋和王抗、褚思庄、夏赤松等著名棋手
第四节 民族融合中的北朝围棋和沉寂的隋代围棋
第五节 专门化的棋谱、棋艺理论著作和敦煌《棋经》
第六节 丰富多彩的围棋文学作品

第三章 唐五代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唐太宗和面貌一新的初唐时期的围棋
第二节 影响深远的唐代棋官制度和王积薪等著名棋手
第三节 风气炽盛的中唐时期的围棋和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士大夫围棋爱好者
第四节 低沉颓然的晚唐时期的围棋
第五节 格调卑弱的五代时期的围棋
第六节 唐五代的围棋观念
第七节 唐五代的围棋风俗
第八节 围棋的对外传播和对外交流

第四章 北宋和南宋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宋太宗和充满活力、艺趣兼举的北宋初期的围棋
第二节 棋艺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刘仲甫、晋士明等著名棋手
第三节 邵雍、苏轼和独树一帜的北宋中后期文人士大夫围棋
第四节 偏安一隅的南宋时期的围棋
第五节 划时代的棋艺理论著作《棋经十三篇》和《忘忧清乐集》
第六节 围棋观念的分化和文人士大夫围棋观的最终确立
第七节 两宋时期的围棋风俗
第八节 辽金地区的围棋

第五章 元明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元代的围棋和重要围棋文献《玄玄棋经》
第二节 李东阳、王世贞和重视交流著述的明代文人士大夫围棋
第三节 高手辈出的明代早中期棋坛和相子先、楼得达、范洪及“三派四大家”等著名棋手
第四节 群雄并起的晚明棋坛和一枝独秀的著名棋手过百龄
第五节 蔚为大观的棋艺著作
第六节 散曲、戏剧、小说中的围棋

第六章 清代前期和中期的围棋
第一节 战国纷争的清初棋坛和周懒予、汪汉年、周东侈等一代富有追求精神的著名棋手
第二节 钱谦益、王夫之和感慨抑郁的清初文人士大夫围棋
第三节 黄龙士、徐星友等承前启后的康熙时期的著名棋手
第四节 袁枚、李汝珍和推动围棋走向鼎盛的清中叶文人士大夫围棋
第五节 梁魏今、程兰如、施定庵、范西屏四大家和古代围棋的鼎盛
第六节 《兼山堂弈谱》、《弈理指归》、《桃花泉弈谱》等重要的棋艺著作

第二编 中国近代围棋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中国围棋的衰落
第二节 十八国手及其他
第三节 陈子仙与周小松
第四节 “晚清四大围棋丛谱”及其编者
第五节 清末——没有国手的中国棋界
第六节 近代中日围棋交流的开始——高部道平访华
第七节 中国围棋的改革——废除“座子”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围棋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围棋发展概况
第二节 民国各时期的棋手及其棋力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中日围棋交流
第四节 民国前期的棋手
第五节 长期在民国棋界活动的棋手
第六节 民国中后期棋手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围棋著作、书谱
第八节 民国时期围棋的活动场所与竞赛
第九节 民国时期的军、政、文艺界人士与围棋

第三编 中国当代围棋
第一章 建国初期的围棋活动
第一节 几个大城市的围棋活动
第二节 北京棋艺研究社

第二章 围棋运动发展基础的奠立
第一节 围棋定为国家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第二节 全国围棋比赛
第三节 过惕生和刘棣怀
第四节 中日围棋交往
第五节 围棋书刊和报刊报道

第三章 围棋新手的崛起
第一节 新中国成长的棋手开始成为棋坛主力
第二节 陈祖德
第三节 中日围棋交往
第四节 国家围棋集训队的建立

第四章 围棋运动的挫折和恢复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前期围棋的遭遇
第二节 恢复围棋运动的重要决策
第三节 围棋队伍的重建
第四节 全国比赛的恢复和发展
第五节 聂卫平
第六节 围棋国际交流的恢复与发展
第七节 围棋书刊和宣传报道

第五章 围棋运动大发展
第一节 围棋运动大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棋手参加世界比赛
第三节 围棋等级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第四节 加强围棋组织机构建设
第五节 全国围棋比赛、升段赛和邀请赛
第六节 中日围棋交流多渠道发展
第七节 群众性围棋活动的兴盛
第八节 围棋书刊和宣传报道

第六章 中日围棋进入对抗时期
第一节 中日围棋对抗时期的到来
第二节 中日围棋擂台赛
第三节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围棋交流
第四节 全国围棋比赛、段位赛和邀请赛
第五节 围棋竞赛规则的修订
第六节 国家体委给老干部等授予荣誉称号
第七节 群众性围棋活动蓬勃发展
第八节 围棋出版事业和新闻报道的繁荣
第九节 中国台湾的围棋活动
附录一 围棋史简表
附录二 棋手对局选
附录三 中国国家段位棋手名单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