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夜路的人看来,一盏不那么明亮的路灯甚至一根火柴都是非常灿烂的。在经过一路的摸索与坎坷到达高处后,来时的一路长灯就成为美丽的夜景。未知就是人类的黑夜,在这样的黑夜里,每一次科学的发现或者技术的突破,用路灯或者火柴来做比喻难以表达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也许用焰火更合适些。打开这本薄薄的《2007年公众科普年报》,一页页地翻动,一项项成就依次走来,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火花。闭上眼睛,就仿佛看到一场盛大的贺岁焰火晚会,陶醉其中。这也是在深夜里读书的真切感受。
更让我们幸福和自豪的是,在2007年,中国人凭着自己的坚定、智慧和理想,在这场晚会里同样有精彩的表演:“嫦娥”挣脱了地球的束缚,圆了千年的奔月梦;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壮士出发,向冰穹A区域的南极最高点挺进;中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飞机“ARJ21”在上海总装下线,它被正式定名为“翔凤”,即将凤翔九州;中国首条时速超过300公里的城际铁路--京津铁路全线贯通,而能与之匹配的时速同样超过30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也在几天后下线;“K征三号”火箭将第一颗“北斗星”送入太空,中同人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迈出实质的一步……
这些上天入地的故事要讲给谁听?答案应该是你、我、他。你、我和他,也许受过不同的教育,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人生,可是我们都应该从工作和生活的辛劳中直起腰来,看一看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通往未知的路上走着。可每当我暂停下来,看看别人的领域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总也是一样的惊奇,一样的欢喜,一样的欣赏。科学技术的发现和突破,与音乐、绘画这些艺术作品一样,富有美感,可以带来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如何读一本有关科技的书,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启迪,而不仅仅是简单实用的技术实惠或者知识堆积,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题目。长期以来,科学技术被简单地实用化,似乎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笼罩了浓厚的物质的属性。其实科技的作用并不只限于此,从历史上看,科学技术的屡屡重大突破都极大甚至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看法,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已经越过了物质的边界,来到了人类的精神家同。
阅读科普书籍常常令人生畏,越来越细的学科划分、越来越深奥的学术名词成为一道道障碍,羁绊了爱好者的脚步。有人曾经给过关于如何阅读人文经典图书的建议,他说,把经典当成闲书来读,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自己有兴趣的部分。对于科普书籍的阅读来讲,这也是一个好建议。其实我们经常碰到的这些科普读物并不希望把纯粹的技术讨论带进来,而只是希望与读者分享对这个世界的新发现和新认识。
为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国家做了许多的努力,2007年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许多的任务和措施。作为公民,我们也应该给自己些任务,比如读一本科普读物。这可能是一个并不轻松的体验,但可以丰富你的精神家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