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各有特色的豪宅名府<br> 东四地区历史悠久,旧时这一带豪宅名府甚多。比如由四条东口进去不远,路北有所宅院,台阶很高,显得有些特殊。这宅子与1号、3号原本属于一家所有,主人为清朝同治年间当过礼部侍郎的绵宜。这位绵宜是道光皇帝的本家,属皇室宗亲,因此他的住宅被百姓称为“皇帝的叔叔家”。别看这座宅子的院门不算大,里面却有三层院落,格局十分规整,据说正房内部的装修全是清朝时期的旧物,实属难得。<br> 与绵宜宅相比,东四六条的崇礼宅更具盛名,这也是东四地区唯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私人住宅。崇礼是晚清大臣,光绪年间曾任文渊阁大学士。其实他是个碌碌无为的庸才,之所以官运亨通全在于女儿嫁了个富贵女婿,即光绪皇帝的弟弟。崇礼陡然成了皇亲,身价大增,这宅子盖得自然非同一般。如今东四六条的63号和65号均属崇礼住宅,全院面积阔达10000m2;东西都是一个四进的大四合院,后门直通东四七条;宅院中部为花园,有假山、亭阁、月牙河等等。20世纪30年代,宋哲元部下的刘汝明购得这处宅院,在重新修葺的时候意外掘出大批金银珠宝,其价值远远超出购房的支出。有了这笔飞来横财,刘汝明修宅的劲头更大,宅院华丽程度更不寻常。据说曰寇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以后,冈村宁次便把这里占为自己的住宅。<br> 在距崇礼住宅东面不远的地方,即如今的166中学所在地,还曾有过一座名府,即民国初年总统徐世昌的住宅。徐世吕在清末曾任邮传部尚书直至内阁协理大臣,于1909年住进此宅。这是一个很大的院落,原先大门在流水巷,据说护卫森严,要通过空中的过街楼才能进入院内。1922年,徐世昌由段祺瑞的“安福国会”选为大总统,4年后下野寓居天津。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多次上门,威胁利诱,想让徐世昌出任伪职,均被拒绝。后来,他索性闭门谢客,直至1939年病逝。徐世昌在东四六条居住的那十几年,正是中国经历重大变革和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他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可算是很值得探究的著名人物了。<br> 四、老胡同里的名人踪迹<br> 说到名人,先说说曾在东四六条55号住过的沙千里。<br> 沙千里幼时家境贫寒,小学还未毕业就去一家棉布批发字号当学徒。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考入上海法政大学,后转到上海法科大学,于1929年在该校法律系毕业,很快便成为一个颇有声誉的律师。<br> 1936年11月,由于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救国会领导人沈均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史良、王造时、沙千里7人被国民党政府秘密逮捕。当时,他们被国人尊称为“七君子”。<br> 抗日战争中,沙千里积极从事救亡运动,193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为了便于工作,他的政治身份一直到42年后的1980年才予以公开。新中国成立后,沙千里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1982年因病逝世。<br> 沙千里故居是一所有三进院子的建筑。民国时期,这所宅院曾经是一位税务局长的住所,因此在大门外添加了一道推拉铁栅门以加强安全保障。现在院子的外观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甚至门口依然保留着一道铁栅,只是不知是否还是原来的那道门了。<br> 在东四地区居住时间最长的名人,大约要算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叶圣陶。<br> 用叶圣陶自己的话说,他一辈子只从事过三种职业:一是教员,一是编辑,还有一个是“写写文章的人”。然而,将这三种“职业”集于一身并又均能有所建树的人,却并不多见。<br> 教员和编辑,叶圣陶都曾称之为自己的“职业”,而谈到写小说,他曾在1956年全国第一次青年文学创作者代表大会上说过:古往今来能够称得起作家的人不多,实实在在地讲,大家都是些“写写文章的人”。然而,人们至今读到他的文章,仍会因其清新平实的文笔而陶醉,这样的文章,岂是一般“写写”而能成就的!<br>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叶圣陶就住进东四八条71号院。该院共三进院落,院内遍植花草,环境宜人;尤其是那几株海棠树,春季繁花似锦,格外诱人。1987年,87岁的冰心前来探望93岁高龄的叶圣陶,在海棠花下,冰心靠近他的耳朵,叮嘱他要多保重身体,有人及时用照相机拍下了这难得的动人场面。第二年,叶圣陶逝世。<br> 东四八条111号是藏在胡同深处的一所老宅院,只有拐进一个小夹道才能看到它那简陋的大门。自门内的影壁前东转,则是一座精美的院门,那里曾是朱启钤的居所。<br> 朱启钤在民国初期的北洋政府中当过五任交通总长、三任内务总长,还当过一任代理国务总理。他曾主持正阳门及北京城区改造、修缮开放中央公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筹建故宫博物院、开发北戴河海滨等,后退出政界,开始从事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并成立中国营造学社,自任社长。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最早研究建筑的学术团体,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在该社担任研究员。<br> 新中国成立前夕,寓居上海的朱启钤接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回到北京,住在东四八条的住宅中。不久后,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的家眷自上海迁往北京,因暂时没有住处,便借居在老友朱启钤家里。1959年周恩来总理前往探望章士钊时,发现他们住得比较拥挤,连厨房都是与朱家合用一个,章士钊的小女儿章含之甚至住在过道里。周总理感慨地说:“解放10年了你还住在朋友家里,怎么从来不告诉我们为你找幢房子?!我太疏忽了,没有想到,对不起朋友啊!”不久,章士钊被安排迁至史家胡同51号院居住,此事成为一段感人的佳话。<br> 东四牌楼早在1954年已被拆除,而像东四这些“条”还完整地保留着旧时的风貌,真是极为难得。<br> 如今,风行一时的“京城胡同游”仅局限于什刹海一带,其实,东四地区的“条”更有古城风釆。老胡同堪称浓缩的古建博物馆,像典型的的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等等在这里应有尽有,还有各式影壁、精美的砖雕、奇巧的门礅、古朴的门联,实在是美不胜收。此外,那些建于民国初年直至20世纪后期的建筑,虽说与老胡同的风格不甚协调,但毕竟是各个不同时期的产物,也应属于历史长链中的一环。还有许许多多藏于胡同建筑中的故事、传说,生活在这里人们的习俗与交往……这些老屋旧墙、古槐浓荫以及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共同营造了一种京城胡同独有的安谧祥和的氛围,让人不能不由衷地感叹:这里才是真正的老北京!<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