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哈耶克评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0050359
  • 作      者:
    (美)布鲁斯.考德威尔(Bruce Caldwell)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哈耶克评传》哈耶克是20世纪杰出的经济理论家和政治哲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展开
作者简介
  布鲁斯·考德维尔:北卡罗来纳大学经济系教授,著有《超越实证主义:二十世纪的经济学方法》和《经济思想史》等书;曾任美国经济史学会会长和《哈耶克全集》的主编。
展开
内容介绍
  《哈耶克评传》可谓是近年来关于思想家哈耶克的最重要、最优秀的思想传记。该书作者布鲁斯·考德威尔提供给人们的第一部关于这位重要社会理论家的完整的思想传记。考德威尔是《哈耶克文集》的主编、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出色的哈耶克研究专家。
展开
精彩书评
  序
  哈耶克是一个谜。距今20多年以前,他在我眼里就是这样。
  那是1982年的夏天,我在纽约大学一个学年的博士后就要结束。几年以前,我作为一名助教,以一项经济思想史的专业研究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我的论文有个一本正经的学究式题目:“从科学哲学的观点看经济学方法论”。我去纽约大学的部分原因是,我想把它改写成一本人们确实愿意读的书,此外,我还想在那儿研究一下奥地利人的经济学,或者更确切地说,进一步了解奥地利人独特的方法论观点。它们与主流经济学家的实证主义话语大不相同,实际上是跟这种话语针锋相对的。我尤其想进一步了解米瑟斯所提倡的那种怪怪的。先验主义方法论,至于哈耶克,我对他几乎还一无所知。
  如果您想了解奥地利人的运动,纽约大学是个好去处。那儿有(至今仍有)为研究奥地利经济学而设的正式课程。除了课程之外,还有每周的讨论课、教职基金、博士后和研究生。我在那儿的一年里,教师有伊斯莱尔·基尔泽纳尔、马里奥·里佐、杰里·奥德里斯考和路德维希·拉赫曼(春季学期)。拉里·怀特任客座教授,理查·朗格卢瓦是博士后,还有十几名学生,其中包括唐·波德鲁、马克·布莱迪、桑迪·伊科达、罗杰·科普尔、库特·舒勒和乔治·塞尔金。这里人才荟萃,对我而言是一段非常丰富的经历。
  那年春天,杰里·奥德里斯考递给我一本特伦斯·哈奇森的书,然后问我:“哈奇森认为哈耶克有过一次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你怎么看?”哈奇森曾说,哈耶克在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一次“方法论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更确切地说,他认为哈耶克在1937年发表的“经济学与知识”一文,标志着哈耶克已脱离了米瑟斯的先验主义立场,转向哲学家卡尔·波普提出的证伪主义方法论(Hutchison 1981,chap.7;另见Hayek [1937]1948a)。
  我对这种说法颇为不解。我在做博士论文时深入研究过波普的思想,当时对米瑟斯的观点也有较多的了解。坦率地说,难以想像还有比他们两人更加南辕北辙的两种观点了。一个人怎么可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从一种观点转向另一种观点呢?然而同样千真万确的是,哈耶克是他们两人的好友。哈奇森是数一数二的思想史专家,而且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他提供了详尽的文本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因此,哈奇森的说法带来了一个谜。正是为了解开这个谜,我开始专攻哈耶克。从此以后便潜心于此,尽管有些关心我的朋友也曾好言相劝,别把自己那么多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希望在这篇导言里解释一下自己矢志于此的若干原因。
  经济学家哈耶克在其学术生涯的最初八九年里是用德语写作。后来,至少直到1962年去德国以前,他主要是用英语写作。也许是采用新的语言表达思想的新鲜感和挑战,他在选择标题上十分用心,有时用它们来暗示另一些著作。譬如他在伦敦经济学院的演说“经济思想的趋势”便暗示着《经济学的趋势》,一本由雷克斯福德·图格维尔编辑、十年前在美国出版的著作(见Hayek[1933]1991c;Tugwell[1924]1930)。他的知名度最高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1944]1976b),标题是取自托克维尔的一句话“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vitude)”(见Hayek 1983b,76)。另外,我估计,他在芬莱讲座上的讲稿“个人主义:真与假”[1946]1948c),也是在暗指奥斯卡·王尔德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这篇文章中一段有关个人主义的话。
  有时标题还包含着多层含义。使哈奇森认为哈耶克有个“方法论上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那篇文章,即“经济学与知识”,便是其中之一。它的主题是经济学理论做出的有关实践者的知识的假说,但也涉及经济学家本人能够知道什么。对哈耶克的诺贝尔奖演说“知识的僭妄”([1975]1978a)也可以做如是观。我本人的标题“哈耶克的挑战”便是遵循着哈耶克的引导,这个标题是指围绕他的著作出现的多种挑战。
展开
精彩书摘
  大学时代
  按正规的说法,哈耶克学的是法律。①但是由于自己的主动精神,他获得了十分广博的学识,他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只想听最好的课,不管它是什么学科。对学生上课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在正式的学习结束时要对学生进行口头测验,所以许多人听课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雇一些指导老师帮助自己准备功课。哈耶克显然属于那些认为自己的教育不仅是接受专业训练的少数人。他后来说,他的教育经历使他学会了研究自己选择的题目的技能:“我们不是训练有素的专家,但我们知道如何获得有关一门学科的知识。我今天发现,甚至在自己的领域里声誉卓著的人,当他们必须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时,却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这不成问题。我们一直都在这样做。我们大体上很有信心,假如你想严肃地研究一门学问,你是知道学习这门学问的技能的”(Hayek 1983b,30)。只要研究一下哈耶克的著作,就会知道此言不虚。
  哈耶克在大学最初的一年半钻研心理学。1919年至1920年冬天他的苏黎士之行显然十分重要。那一年维也纳的冬天十分可怕:城里很多人冻馁难耐,天气冷得不行,缺少燃料使大学不得不关门。哈耶克的家人安排了这次旅行,既是为了让他脱离这种凄凉的环境,也是为了在他的疟疾痊愈后帮他恢复健康。在苏黎士时,他去听了有关教会法和石里克思想的课(没过几年,莫里兹·石里克就继阿道夫·斯托尔接任了恩斯特·马赫的教席,不久便开办了自己的讨论班,它很快以“维也纳小组”著称于世)。在瑞士期间,哈耶克还在大脑解剖学家康斯坦丁·莫纳克夫的实验室里工作了几周,对大脑纤维束进行分析。1920年他开始撰写一篇论文(题为
  “beitrfige zur Theorie der。Entwicklung des Rewusst—seins”,英译本见}]ayek[1920]1991a),此文既受到恩斯特·马-赫思想的启发,又想对他发起挑战(参见IIayek 1994,63—64)。
  哈耶克后来说(}Iayek 1992d,172—73),由于种种原因,马赫有着理所当然的吸引力。他的实证主义著作甚至在战前就影响着社会科学,这有熊彼特受到它们的吸引为证。在战后时期,维也纳大学的一些教授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自己的学科,石里克一出现,实证主义便和维也纳大学有了不解之缘。马赫哲学在政界的左派中很走红,但它甚至也为中间派提供了科学依据,用来对抗最恶劣最放肆的形而上学,当时流行的许多社会研究方法(譬如奥斯玛尔·斯潘的“直觉普遍主义”[intuitive universalism]。我下面还会谈到他)都受到它的影响。
  哈耶克在回忆往事时说,他本人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是因为“对马赫的现象主义的怀疑,在这种现象主义中,纯粹而简单的感觉是所有感性认知的要素”:“马赫的感觉心理学中的‘简单而纯粹的感觉’这个概念几乎毫无意义。马赫把很多感觉之间的关联定性为‘关系’,使我最后只能断定,感觉世界的整个结构来自于c关系’,因此可以完全抛弃纯粹而简单的感觉这个概念,而它在马赫的思想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1992d,174)。哈耶克把马赫诉诸感觉的做法称为毫无意义(大概有嘲弄的意味),是在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去批评马赫的感觉理论。哈耶克的论证是,既然马赫坚持消除多余的理论对象,最简单的理论才是最好的理论,因此他的感觉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心理学家阿道夫·斯托尔读了哈耶克的文章并给予鼓励,德国哲学家阿洛伊斯·利耶尔也是如此~一哈耶克也给他寄去了文章的副本。不过,哈耶克在1920年9月为了准备法学考试,把这篇文章放在了一边。它在办公桌的抽屉里一躺就是25年。哈耶克在1945年又回到了这个题目,它终于变成了他的理论心理学著作《感觉的秩序》(}tayek[1952]1967h)的基础。就像1920年代一样,他在《感觉的秩序》中采用的论证方式,是要证明一种特定的科学立场(在这里是指行为主义)为何会与给它提供所谓基础的哲学立场不一致。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考察这部著作。
  既然哈耶克对心理学感兴趣,他为何最终又决定把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呢?他徘徊于两者之间,但在维也纳大学它们都不是特别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两位主要的心理学教授都死于战争。仅存的斯托尔教授虽然仍在教课,但也死期将至。至于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和边际主义德语教科书的伟大作者欧根·菲利波维奇。冯。菲里普斯伯格,10年前就已经去世了。他们的继任者是卡尔·格伦伯格和奥斯玛尔·斯潘,前者是个经济史专家和社会主义者,后来协助建立了法兰克福学派。
  斯潘在1919年获得教席,他相对年轻,活力十足,讲课十分生动感人,是个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斯潘在1920年夏季学年开设了论‘理想国家’(Der wahre Staat)的讲座,旋即爆得大名。斯潘的名气在学生们中间迅速传播,他们蜂拥而至,到课堂里听他讲课,为他痛斥老一代人那些不中用的理想——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一拍手叫好。他描绘了一幅新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社会里起主导作用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Craver‘1986,9)。斯潘是直觉普遍主义的先知。按这种学说,知识是通过对各种社会学整体的本质特征的直觉想象而获得的。只有这些本质是持久而真实的。不幸的是,它们是无法观察的,只能用直觉去认识它们。具备这种直觉能力的专家,也就是应当制定政策的人,因为他们的政策是有益于整体的政策。斯潘反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之类的信条,因为它们对一种至关重要的真知灼见构成了干扰:所有的价值必须从它对集体的意义这个角度加以理解。
  虽然斯潘反对反犹主义,德奥合并之后甚至被禁止教学,并坐了5个月的牢,但他的学说却为奥地利的法西斯主义提供了依据,因为他的观点能给所有的威权主义政策提供正当性(Schweinzer。2000)。他的理论今天听起来像是奇谈怪论,这个事实大概只能进一步证明科学的世界观受到了怎样的围攻。斯潘的体系是货真价实的“胡说八道”,它使哈耶克这类有科学头脑的年轻人对马赫更感兴趣。
  斯潘的名气只是昙花一现,许多学生很快就把他当成了笑料。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卷  奥地利学派及其对手:历史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
第1章  门格尔的《经济学原理》
第2章  德国历史学派
第3章  方法之争
第4章  马克斯·韦伯和历史学派的衰落
第5章  实证主义和社会主义
第二卷  哈耶克韵旅程
第6章  哈耶克在维也纳
第7章  货币理论和方法论
第8章  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院
第9章  20世纪30年代的几次方法论论战
第10章  “经济学与知识”和哈耶克的转变
第11章  理性滥用的研究计划
第12章  个人主义和感觉的秩序
第13章  规则、秩序和进化
第三卷  哈耶克的挑战
第14章  旅程的结束:哈耶克的多重遗产
第15章  结束语:对20世纪经济学的反思
附录
文献目录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