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63238
  • 作      者:
    李永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在中国,包公既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成为清官的代名词。该书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包公在文学及艺术中获得成功的传播过程、传播的社会机制和民族心理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永平,号三谛,1970年生,陕西彬县入,200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主持科研项目5项。出版《中国文学编年史·晚唐五代卷》(合著)、《中国文化的历程》、《白话千家诗》等著作多种,在《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史知识》、《西北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求索》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是以传播理论为框架,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包公文学形象的生成、演变、扩散等机制的学术著作。作者认为,是文学传播成就了包公。以传播的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情境、动机等分析模式,借鉴了叙事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运用数据统计、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实证方法,分析包公传播的社会环境,探讨包公获得成功传播的文化心理动因。历史上包公文学的成功传播是“多级,,传播规律和媒介权力支配的结果。元杂剧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议程设置的功能”。
    包公文学在城市的传播,依赖于明清以来苏州、南京、北京、扬州等商业的发达;在乡村的传播,则主要归因于宗教祭祀的演剧传统。包公文学在民间传播的规律和以人为媒介的谣言传播极为相似:受省略或空变、加强、泛化、超细节化等传播规律的内在支配。最终,传播规律左右着包公文学的文体形式、主题选择和叙事结构及叙事策略。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一定是包公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编 包公文学传播的环境
第一章 包公为政的政治语境
一 包公时代的社会背景
二 宋代权力下移与多声道传播
三 帝师传统、明君贤臣模式与包公传播

第二章 包公的自我叙事与历史叙事
一 自我叙事中的包公
二 历史叙事中的包公

第二编 文学史上包公的“多级”传播
第三章 宋元话本与包公文学传播之萌芽
一 瓦舍的创设及传播意义
二 宋金元话本小说中的包公

第四章 包公戏与包公传播之发轫
一 包公戏的规模
二 元代包公戏形成的社会背景与受众心理
三 包公戏传播之议程设置
四 元明清三代戏剧中包公媒介形象的演变
五 说唱、搬演与包公形象的传播方式

第五章 公案小说与包公传播之拓展
一 明清包公文学的规模
二 包公小说中包公媒介形象的传播演变
三 《三侠五义》的包公传播意义
四 因袭、改编——包公文学的民问传播方式
五 包公文学的叙事与包公传播
六 其他文学作品与包公传播之维持

第三编 全方位多层次的包公文学传播
第六章 媒介的演进与包公文学传播之格局
一 搬演与包公戏剧传播
二 书场与包公小说传播
三 小说传抄与包公传播
四 书坊刊印与包公文学的编刻传播
五 商业利润与诸传播方式的传播动力

第七章 地域与包公文学传播之空间
一 乡村演剧传统与包公传播
二 城市的书坊刊刻、会馆戏剧与包公传播
三 包公文学在海外的传播
四 包公文学传播中情节的地域文化适应现象

第八章 传播者、受众与包公文学传播之阶层
一 有口皆碑与树碑立传——民间叙事与包公的传播
二 包公文学的传播主体
三 包公文学在民间传播的模式

第四编 包公文学在民问流传的传播要素阐释
第九章 民族文化与包公文学传播之根基
一 判断是非的人类学意义
二 神话叙事与包公传播
三 儒家伦理与包公传播
四 佛教文化与包公形象
五 道教文化与民间判官
六 民间信仰与包公传播

第十章 社会控制与包公文学传播的动力
一 儒教政治及其社会治理
二 价值建构与争夺话语权的斗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