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说苏轼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623983
  • 作      者:
    黄玉峰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说苏轼》作者从苏轼的作品和后人的辑录中精心挑选了这些内容,并加以注释和评析,以便于读者更全面的地了解苏轼。
展开
作者简介
  黄玉峰,1947年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多次参加高考语文试卷命题。长期耕耘在教学一线,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起了普遍关注。以文人的姿态而不是以语文教师的姿态介入到教学中,人称一位“特立独行者”。近年来对李白和杜甫等中国古代诗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看法。著有《新语文写作》、《怎样写好高考作文》、《六朝山水诗派》、《诗情画意》、《育人之道》、《教师人文读本》、《说话的技巧》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说苏轼》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苏轼人生”,是以作者作客上视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时制作的《天地一文人——苏东坡》节目为底本,全面讲述北宋大文豪苏轼丰富多彩的一生。作者以苏轼人生脉络为主线,结合苏轼在各个时期的文章、诗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苏轼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文学成就、艺术修养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部分包括“苏轼轶事”、“苏轼诗词”、“苏轼短文”、“苏轼哲言”。
展开
精彩书摘
  苏轼人生
  第一集天赋人生
  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一个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树立在北宋首都开封瑞礼门外一块有几个人高、一人多宽的巨碑被响雷一击为二。第二天,朝堂上惊恐万状,宋徽宗用颤抖的声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宰相蔡京、童贯噤若寒蝉,不出一声。这块碑是宋徽宗亲手誊写刻石的。碑由皇帝亲笔书写,可见碑的意义重大。
  那么这块碑到底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立,又是怎么立起来,怎么会被击碎的?
  一、元袥党人碑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从海南岛受命回来的苏轼,在常州去世。第二年政局又发生了变化。担任右相的蔡京上书,把在宋哲宗元祐占年间(1086——1093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309人列为奸党,由宋徽宗亲笔御书,并下令在全国各地刻石立碑,并且规定这309个奸党的后代永远不得为官,已经做官的必须罢免。今后皇家子女亦不得与此名单上诸人的后代通婚,已经订婚的要立即取消。他们要把元祐党人世世代代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使他们永世不得翻身。也就是说,他们要把反对党一网打尽,斩尽杀绝,并使他们千年受辱。
  可是时隔不久,碑就被雷击碎。蔡京、童贯之流闻讯,仍疯狂地叫嚣:碑可断,碑上人的名字永远磨不掉!但皇帝闻讯,认为是苍天示警,心中恐惧了。他不断自言自语:雷劈碑,不知吉凶如何?
  终于,在朝野的一片恐惧声中,皇帝下旨将全国各地的元禧党人碑全部拆毁。
  这309人的黑名单上有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还有范仲淹的儿子范仁纯。而列在黑名单上第一位的就是苏轼。
  有趣的是,接下来的100年中,上了碑的人的子孙,都以碑上有自己的祖辈父辈的名字为荣。
  而事实上,这些碑上的名字之中,有的并不配享有这种荣耀,因为当时立碑的小人出于私利,把不是元祐党人的仇家的名字也擅自列入。所以,这个309人的黑名单上其实也是鱼龙混杂,好坏兼而有之。
  雷电击毁石碑一事,使苏轼身后的名字越来越响。原先政府严禁印行流传苏轼的诗文、手迹,勒令民间销毁,而此刻苏轼的手迹、诗文却突然身价百倍、千倍,禁得愈严的,传得愈多愈快。这也许正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随着皇帝给苏轼平反,一顶又一顶的桂冠又戴到了苏轼的头上,什么太师、文忠公,皇帝也开始收集苏轼的书画诗文。据说,宋孝宗读苏轼文章时热泪盈眶。
  有一个记载说,有人甚至用五万钱购买苏轼为人题匾的三个字。有一个叫梁师成的太监,用三十万买下颍州桥上苏轼写的碑,拓了一千张拓片,然后便把碑推到河里隐藏起来,以高价出卖拓片,大发其财。
  当时,北方金朝入侵中原也以苏轼的书法、字画为战利品,与徽钦二帝一起用车运到塞外。
  苏轼的弟弟苏辙做外交官出使西夏时,人人都问他哥哥怎样?“谁将家谱流域外,何为逢人问大苏”。谁把我们的家谱拿到外国去的,以至于到了外国,逢人就问苏轼怎么样了。
  九百多年来,苏轼诗文书法几乎成为读书人家必藏的珍宝、必学的范本。研究苏轼的人、著作、文章不计其数,历代文人以苏轼为榜样。苏轼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更值得夸耀的是,2000年,法国举行了世界名人评选活动,评选世界千年英雄人物,评出l2个世界伟人。我们的苏轼名列其中。
  那么,苏轼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二、苏轼素描
  我们先看一幅李公麟为苏轼画的像。苏轼,人长得比较高,大概有一米八左右,有人叫他“长公”。他弟弟个子也高,但是偏瘦,苏轼高而结实、健康。当时有人写诗称苏氏兄弟“颀然仲与叔”,颀然是形容高高的样子。仲是老二,叔是老三,苏轼原先还有一个哥哥。
  苏轼脸形较长。传说中的苏小妹与他开玩笑,说他“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他有一双修眉,不浓。
  苏轼脸上胡子不多,属于三缕清须一类,他的学生秦观与他开玩笑:君子多乎哉。苏轼马上回敬:小人樊须也。这都是《论语》中的句子,都是谐音。多乎哉,即多胡子。君子多胡子,那么胡子少的苏轼便是小人了。所以,苏轼回敬他,小人才是大胡子呢!樊须原本是孔子的学生,“樊”音同“繁”,繁须,就是大胡子。可见秦观是个大胡子。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调笑,关系是十分随便的。
  苏轼穿着也喜欢与众不同,他自己设计了一种帽子,后来人称子瞻帽,高统,像现在的大厨师戴的。
  穿衣倒很随便。下放劳动时期,就更是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有时打赤脚,有时穿木屐。据说,当地老百姓看了都哈哈大笑,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好事者还曾为他画了一幅《蓑笠木屐图》,很滑稽的。
  他整天乐呵呵的。
  这是苏轼给自己画的一个自画像,大家看看,与李公麟画的比比看,如何?
  苏轼到了老年,越来越慈祥,更有沧桑感,更美了。
  公元1037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在四川眉山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叫毅纱行的街坊,传出了一个男婴嘹亮的啼哭声。人们纷传苏家又添了大胖孙子。传说这一天,眉山周围的草木突然失去了往日郁郁葱葱的光彩,凋谢了。当时,人们觉得莫名其妙,多少年后,等到这个人中了进士乃至这个人去世后,眉山的草木突然又繁茂起来了,人们纷纷议论,说那是因为眉山山川之精华钟于这孩子一身。
  这孩子,就是苏轼。当时他还不叫苏东坡,“东坡”是苏轼44岁那年被贬黄州时自己起的号。三年以后母亲又生了一个儿子。在东坡12岁、弟弟9岁那年,父亲苏洵给他们兄弟俩取了名:哥哥名苏轼,字子瞻;弟弟名“苏辙”,字子由。这名字是他父亲煞费苦心给他们取的。苏洵即有名的苏老泉。《三字经》里有这样几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诗书。”后来他们父子三人,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三苏。在唐宋八大家里,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个。在八大家六个宋代名额中,他们家占了一半之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苏老泉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名二子说》,对两个儿子的名字进行过解释。父亲非常了解儿子们不同的个性特点。“轼”是车子前的扶手,是车子上的装饰物,父亲发现大儿子性格外向,处处好表现自己,希望他能有所掩饰,不要太外露,留给世人一个美好的形象;“子瞻”,则是要他能站碍高,看得远,洞察万物,不要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辙”是行车时在地上留下的车轮印子,小儿子性格内向,往往不起眼,起名辙,一方面是对他的肯定,一方面也是希望他顺应自然,万事由天;“子由”的“由”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关于苏轼的成才,除天分特高之外,我以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当时社会风气重视文化。宋朝对文人是非常看重的。文人的待遇很高。宋真宗为了鼓励读书,亲自写了《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展开
目录
苏轼人生
第一集 天赋人生
第二集 奋发人生
第三集 不羁人生
第四集 坦荡人生
第五集 潇洒人生
第六集 造福人生
第七集 苦难人生
第八集 圆通人生
第九集 悲悯人生
第十集 风光人生
第十一集 安详人生
第十二集 幽默人生
第十三集 慈柔人生
第十四集 和美人生
第十五集 旷达人生
第十六集 美味人生
第十七集 歌吟人生
第十八集 艺术人生
第十九集 智慧人生
第二十集 圆满人生

苏轼轶事
第一集 少年英气
第二集 试场风光
第三集 初露锋芒
第四集 造福一方
第五集 乌台诗案
第六集 生命冼礼
第七集 元裙党争
第八集 封疆大吏
第九集 洒脱岭海
第十集 魂还天地
苏轼诗词
苏轼短文
苏轼哲言
苏轼生平扫描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