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林语堂与中国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09111
  • 作      者:
    王兆胜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兆胜:山东蓬莱人,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林语堂的文化情怀》、《文学的命脉》和《林语堂大传》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在《光明日报》、《随笔》、《美文》和《都市美文》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近百篇。此外,还编著出版了《百年中国性灵散文》、《享受健康》等多种文化和散文选本。曾获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一个长期在西风美雨中浸润的中国作家和文化人,林语堂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国文化到底具有怎样的认知过程?他又怀着怎样的情怀,对中国文化的一些重大问题他是如何理解的?另外,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林语堂寄望于中国文化以怎样的前途?本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的复杂关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林语堂。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br>    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作家和文化人而言,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无疑是矛盾与困惑的一个焦点。进而言之,向西方学习几乎成为文学和文化先驱者的共识,但如何对待中国文化则变得歧义丛生、复杂多变,有时甚至有些尴尬和匪夷所思。最典型的例子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鲁迅、郭沫若、钱玄同等人成为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者;而饱受外国文化熏染的辜鸿铭则成为中国文化的卫道士。另一个例子是,即使像鲁迅等人在理智和总体上对中国文化持否定态度,但在感情和某些具体方面对中国文化又是依恋和肯定的。可以说,中国文化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作家和文化人一个遥远的“梦”,它也可能有远有近、有清晰有模糊、有喜有悲、有爱有恨,但没有人能跳出其光影的笼罩。换言之,研究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作家和学人,可以有不同的立场、视角、维度、观念和方法,但中国文化这一透镜却是不可或缺甚至是带有根本性的。这仿佛是一棵树,无论怎么嫁接,也无论开出怎样的花和结出什么果实,它都离不开其“根本”,更离不开孕育它的大地。<br>    在一般人包括一些知名人士的印象中,林语堂自小接受的就是西洋式教育,且在国外学习和生活了长达三十多年,所以他更像是一个外国绅士或假洋鬼子,对中国文化既隔膜又不懂。郭沫若就曾表示,林语堂“他既无自知之明,又无知人之雅,东方既未通,西方也不懂,只靠懂得一点洋泾浜的外国文,摭拾一些皮毛来,在那里东骗骗西骗骗”。“我们仿佛又看见了一位穿西装、吃大菜、在中国用英文讲演的摩登辜鸿铭而已。”周作人也说过:“语堂系是旧友,但他的眼光也只是皮毛。”“林语堂不知来港何作,他近来的文学活动我也毫不知道,想还写文章赚英美人的钱吧。”叶灵凤对林语堂的评价更低,他说:“我看过一些好书,也看过一些坏书;但是有一本书始终引不起我一看的兴趣,那就是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因为,我知道他所提倡的那种生活的‘艺术’,实在令我太不敢领教了。”“林语堂的英文已经不很高明,中文简直更差。偶然写几篇‘幽默’短文,事先托人润饰一下,还看不出什么马脚。可是后来跟了人家提倡‘袁中郎’,要写那种‘晚明小品’式的散文,那就露出本相来了。亏他聪明,知道自己的文言文不行,白话文也不行,简直不能同苦雨老人那种冲淡洗炼的散文相比,打油诗更不用说了,不要说没有风趣,就是要凑韵也凑不上,只好走偏门,来标榜宋人的‘语录,体。”这显然是含了人身攻击的一种否定和不屑。但在更多的人的心目中,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是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桥梁,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和一位智者。如有人这样说:“东方和西方的智慧聚于他(林语堂)一身,我们只要稍微诵读他的著述,就会觉得如在一位讲求情理的才智之士之前亲受教益。他有自信、有礼、能容忍、宽大、友善、热情而又明慧。他的笔调和风格像古时的人文主义者,描述人生的每一方面都深刻机敏,优美雍容,而且由于顾到大体,所以在估评局部事物时能恰如其分。最足以描绘他的形容词是:有教养。他是最令人赞佩,最罕见的人——一位有教养的人的典型。”由此可见,林语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血脉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br>    对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身份不论是褒是贬,它们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为一个长期在西风美雨中浸润的中国作家和文化人,林语堂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国文化到底具有怎样的认知过程?他又怀着怎样的情怀,对中国文化的一些重大问题他是如何理解的?另外,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林语堂寄望于中国文化以怎样的前途?总之,林语堂有着怎样的中国文化观,他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的区别何在?这些都是林语堂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br>    一  由贬损到褒扬<br>    就像许多中国近现代作家一样,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充满着复杂性和变动性。就是在同一时期、同一阶段甚至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可见这种不稳定性及其变数。不过,总的说来,由贬损到褒扬是林语堂认知中国文化的一个过程。这具体表现在:早期的林语堂往往以鲁迅式的激进与偏向否定中国文化,而晚期则对中国文化多有肯定、欣赏和眷顾之情。像一个人生漂泊者,林语堂在青春年少时挣脱了家乡的羁绊,远走天涯;而在暮年黄昏,他叶落归根,在故土和母亲的怀中沉醉和梦想着。<br>    早在1925年,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是持有完全否定和批判态度的,并且言辞之激烈、情绪之激愤、感情之憎恶是溢于言表的,这与鲁迅、钱玄同等人相比亦毫不逊色。他在《萨天师语录》中说:“中国的文明确是世界第一——以年数而论。因为这种的民族,非四千年的文明,四千年的读经,识字,住矮小的房屋,听微小的声音,不容易得此结果。你不看见他们多么稳重,多么识时务,多么驯养。由野狼变到家狗,四千年已太快了。你不看见他们多么中庸,多么驯服,多么小心,他们的心真小了。因为我曾经看见文明(离开自然)的人,但是不曾看见这样文明的人。他们不但已由自然进入文明,他们并且已经由文明进入他们自造的鸽子笼。这一方一方固封的鸽子笼,他们叫做‘家庭’。”“中国文化的特长的确不少,但是叩头与哭,绝对非他民族所可企及。”“他们只能看下,不能看上,只能顾后,不能观前。再四千年的文化,四千年的揖让,焚香请安,叩头,四千年的识时务,知进退,他们脑后非再长一对眼睛不可。”<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br>一  由贬损到褒扬<br>二  对儒、道、释的基本看法<br>三  提纯中国文化精神<br>四  重建中国文化<br>第二章  林语堂与儒家文化思想<br>一  从“温和解构”到“热烈阐扬”<br>二  精神滋养与衣钵传承<br>三  现代意识和批评态度<br>第三章  林语堂与道家文化精神<br>引言<br>一  归于自然与天地大道<br>二  柔弱的女性美学<br>三  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br>四  浪漫优雅的文体风格<br>结语<br>第四章  林语堂与中国古代艺术<br>一  挚爱与高扬<br>二  中国艺术的魅力<br>三  生活的艺术<br>第五章  林语堂与旧体诗词<br>一  诗乃心灵的宗教<br>二  戏化的诗风<br>三  诗样的人生<br>第六章  林语堂与中国古典小说<br>引论<br>一  神秘奇幻:浪漫精神的流光溢彩<br>二  尘世是唯一的天堂<br>三  艺术形式的仿本与描摹<br>结语<br>第七章  林语堂与《红楼梦》<br>一  平生最爱是“红楼”<br>二  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br>三  家庭文化叙事<br>第八章  林语堂与北京文化<br>一  魂系北京<br>二  丰富与博大<br>三  梦幻之美<br>四  自足与快乐<br>五  根脉所在<br>第九章  林语堂与明清小品<br>一  酷爱与痴迷<br>二  钟情原因之探讨<br>三  获益良多<br>四  突破与限制<br>第十章  林语堂与“公安三袁”<br>一  灵魂的转世<br>二  钟毓性灵<br>三  悲感与逍遥<br>四  超越与局限<br>第十一章  文化融合:21世纪需要林语堂<br>一  敬天·爱人·惜物<br>二  修身·齐家·爱国·宇宙文章<br>三  幽默·闲适·快乐<br>四  矛盾·和谐·安详<br>附录  林语堂研究的意义、现状与瞻望<br>一  世界性影响<br>二  不可忽略的文学史地位<br>三  研究进展及其局限<br>四  新世纪研究构想<br>后记<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