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王国
阿蒙神,底比斯之神
底比斯势力结束了希克索斯人的统治,建立起他们统治整个埃及的埃及人王朝(第十八王朝),建立了一个帝国。在早期,王朝的内部通婚帮助他们巩固了统治。王朝仍然让其地方中心底比斯作为其新的都城,尽管重要的城市和军事基地仍在北方的孟菲斯、赫利奧波利斯和其他三角洲遗址继续繁盛。
第十八王朝的统治者对希克索斯的胜利要归功于其地方神阿蒙的支持,后来对亚洲的军事胜利也记在了他的账上。这些胜利为埃及帝国打下了基础。最初为空气之神的阿蒙神现在扮演了丰产和战争之神的角色。为了让他无与匹敌,国王们将他与北方的太阳神拉连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全能之神阿蒙一拉神。随着埃及对外占领达到顶峰(第十八王朝中期),该神的普世性和作为所有人类创造者的角色被反复地强调。他在底比斯卡纳克神庙开始行使前无古人的权力。他的祭司将底比斯提升为创世的最初地点,创立了突出这个角色的新宇宙诞生论(创世神话)。该神变成最高的国家神中“神之王”,同化了其他主神如拉神、敏神和普塔赫神的特点和力量。其配偶姆特神是一个秃鹫女神,也在卡纳克受到崇拜,并在附近拥有自己的神庙(卢克索神庙)。他们的儿子月神弘苏在卡纳克受到崇拜。阿蒙一拉神保护国王并支持他们统治埃及。其崇拜中心底比斯成为埃及和帝国最重要的宗教和政治城市。阿蒙一拉神的祭司获得了巨大的政治权力,祭司开始控制皇位的继承:如果一个王位的继承发生争执或继任者不够强大,祭司有权批准或停止神对其统治的承认。第十八王朝末,即阿玛那时期,因为祭司权力太大而致使国王试图改变这种力量的平衡。然而,改革没有取得胜利,在后来的各王朝中该问题一直持续着。
阿蒙一拉神的祭司也拥有很大的经济实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皇家政策的直接结果,国王们从亚洲的军事战役中带回战利品和俘虏,于是给予阿蒙一拉神神庙大量的捐赠,用这些捐赠作祭品感谢他们对胜利的支持。许多统治者扩大了神庙综合建筑并提高了神庙的声望,为支撑神庙的神职人员的生活积累了大量财富。
宗教的发展
国王们在河西岸底比斯城的对面选择了一个新的丧葬地。这块西部山陵的荒凉地区今天称被为帝王谷,因为其相对隔绝和靠近首都而被选中。国王们抛弃了建造金字塔的习惯,可能是因为金字塔对于盗墓者来说进入较为容易,现在选择埋葬在深深的凿岩陵墓中。但这些陵墓也遭到了劫掠,只有1922年发现的完好无损的图坦哈蒙陵墓是个例外。后来在新王国,受宠的王后和公主被埋在了王后谷同样的陵墓中。贵族和官员的陵墓成群分布,绕着山脚散落。
皇家崇拜综合建筑是新王国另一个重要的建筑上的发展,此类建筑也坐落在河的西岸。它们不像崇拜神的综合建筑,是建造起来供奉神并为敬神提供地方的,而是用来进行皇家丧葬仪式的,后来又用来进行确保国王另一个世界的永恒生活的仪式。最初附属于金字塔,此时帝王谷中没有建造连接陵墓的神庙空间了,因此,这些建筑便落脚在了尼罗河与该墓地之间的平原上。
埃及帝国
埃及人在第十八王朝中期享有的富裕和追寻四海一家的愿望来源于他们世界第一帝国的创立。国王们第一次恢复对努比亚的控制,然后开始进军巴勒斯坦,那里有许多小的独立王国。这项政策使埃及与该地区的其他大国发生了冲突,首先是米坦尼人,然后是赫梯。在第十八和第十九王朝的强大统治者的领导下,埃及人成功地建立起一个从努比亚直到亚洲幼发拉底河的帝国。在努比亚有大量的殖民并对当地实行埃及化,这样,它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了埃及的一部分。在北部,控制不很直接;埃及人得到了半独立小国的效忠,只要他们效忠埃及,这些小国国王的子孙就可以继续在那里统治。
第十八王朝国王的军事勇敢和威力颇具传奇色彩,图特摩斯一世的成就只有他的孙子图特摩斯三世可以超过。图特摩斯三世为了控制该地区,在16年中14次攻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后,在阿蒙霍太三世的统治下,皇室礼物的交换和皇家之间的婚姻等和平外交取代了主动的战争。然而,在阿玛那时期,埃及的国外影响大大消失之后,第十九王朝的国王们,塞特斯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再次对北方动武,这次对抗的是赫梯。双方很快意识到都不能彻底取胜,这样,在拉美西斯二世第二十一年,他与赫梯国王签订了条约,为这个地区带来了和平。接下来的是两个皇室家族之间的友谊和拉美西斯二世和一个赫梯公主的联姻。
阿玛那“革命”
接近第十八王朝末的时候,出现一个影响深远的政治和宗教剧变。阿蒙霍太四世继承了阿蒙霍太三世的王位,开始了前无古人的变革。开始时,他与其王后尼斐尔泰梯住在底比斯。显然,他已经开始了在靠近卡纳克阿蒙一拉神神庙的地方为该神建造神庙,提升他最喜爱的阿吞神的崇拜地位。阿蒙霍太四世不像其他统治者,他并不是简单地希望宣称他的神的至高无上。阿蒙霍太四世试图根据出现在太阳中的生命力量,把人们对于阿吞(太阳圆盘)的崇拜改造成为埃及的太阳一神统治。这一崇拜,像其他崇拜一样,不能容忍其他神的存在。
随着他与阿蒙一拉神祭司关系的恶化,阿蒙霍太四世采取了激进的措施。他遣散了除阿吞神之外一切神的祭司,从建筑上删除其他神的名字,并以从这些废除的崇拜中节省下来的收入支持阿吞神。阿蒙霍太四世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神的仆人”,来表达对于阿吞神的虔诚。最后,他把首都从底比斯迁了到特别选出的一个新的埃及地点。在这里,阿蒙霍太四世修建了埃赫塔吞,现在叫阿玛那或特尔·阿玛那,作为他的政治宗教首都。
阿蒙霍太四世又将他的家庭、宫廷、专职官员和工匠都迁移到了阿玛那,并在那里为阿吞神的崇拜修建了特别的神庙、各种皇宫和为其家庭和朝臣准备的陵墓。他追寻排他的阿吞神的崇拜,显然疏忽了帝国的管理。然而,因为没有直接的男性继承人继承阿蒙霍太四世的政策,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可能由老资格朝臣发动的反革命,皇室家族和宫廷都迁回了底比斯。阿玛那最终被抛弃,但那里繁荣起来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显然应该说是一次独特的试验。
拉美西斯时期
关于埃赫那吞改革的目的有很多讨论。一些人把他看做是一个幻想家和宗教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领导者,而其他人则将他的动机解释为一种政治计划,就是试图限制阿蒙一拉神的祭司们过大的权力。随着首都迁回底比斯,传统宗教价值观得以恢复,埃及人再一次实行多神崇拜。第十九王朝的国王们继续了这一政策。
当第十九王朝最重要的统治者拉美西斯二世在长时间成功统治之后去世的时候,继位的是他第十三个儿子,也可能是年纪最长的儿子麦任普塔赫。人们认为,《圣经》中《出埃及记>>可能就发生在拉美西斯二世或麦任普塔赫统治时期,尽管该论题一直在学术界颇具争论。到目前为止,找到同时代文献或考古证据的企图都失败了;但是,人们还是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用埃及年代学的术语考察《出埃及记》可能发生的年代,以及认定一个与该冲突相关的法老。
早期历史学家约瑟夫斯认定希克索斯人是“以色列部落”,并说他们在第二中间期征服埃及正和《圣经》中约瑟夫斯家族的到达相符合。他还说,《出埃及记》和第十七王朝(约公元前1650年)的底比斯势力驱逐希克索斯统治者应该看做是同一个事件。然而,其他人却试图认定约瑟夫斯是于亚,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岳父,并认定《出埃及记》的时间在阿玛那时期的末期。但是,另一些学者提出,《出埃及记》是塞特斯和波斯人统治时期,或认为从来就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或者《圣经》的记述汇编了发生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
然而,如果《出埃及记》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的论断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其《圣经》中描述的情况显然与我们知道的拉美西斯时期的情况最为吻合。在此时期,“以色列部落”的数量比起他们几百年以前第一次来到埃及时是大大地增加了,埃及人可能开始把他们看做是一个威胁。此外,该时期在三角洲有一个建筑工程在进行,《圣经》中提到的劳役者的工作条件让人想起在其他文献中描述的新王国工地的情形。此外,该时期希伯来人的城市圣经中的名字拉美西斯和皮索姆也使人想到与拉美西斯时代的联系。
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统治者是些无情而雄心勃勃的国王,这也符合《出埃及记》中对法老的相关描述;然而,即使《出埃及记》不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我们仍然不清楚卷入这个事件的是哪位法老。早期理论认为,迫害可能发生在拉美西斯二世和麦任普塔赫统治时期,《出埃及记》中的法老是麦任普塔赫。
1896年,人们发现了一块石碑,是麦任普塔赫从阿蒙霍特普三世篡用过来立在底比斯的。该石碑上刻有麦任普塔赫利比亚战争的记载,但也提供给我们唯一的涉及以色列的埃及文献,因此被称作以色列碑。这个证据表明,以色列人在麦任普塔赫统治中期已经建立起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实体,这意味着《圣经》的《出埃及记》可能发生在拉美西斯二世统治较早一点的时期。要想将这个问题的研究前进一步,需要有考古或铭文证据。
在麦任普塔赫统治的第五年,他面临一次利比亚部落和海上民族(从地中海东部地区和爱琴海岛屿来到埃及的移民)的联合攻击。他们想定居在肥沃的三角洲土地上,海上民族带来了他们的妻子、孩子、家畜和拥有的一切。麦任普塔赫击退了他们,但在拉美西斯三世(人们争论他是不是埃及最后一位伟大的国王)统治的第五、第八和第十一年重又遭到了海上民族的攻击。麦任普塔赫又一次将他们击败,大多数海上民族继续流浪并定居在地中海国家和岛屿上。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非常繁荣,他在美迪奈特哈布的丧葬神庙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接替他的国王却不那么成功,随着拉美西斯十一世的死去,新王国和第二十王朝走到了终点。
展开
埃及文明持续了五千余年,覆盖的时间从约公元前五千年一直到公元初期。埃及约在公元前3100年完成统一。此前,埃及文明在大约两千年的时间(前王朝时期)里逐步发展,技术、艺术和宗教方面都取得了初期的进步,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字记录一直没有被发现。在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马其顿国王)于公元前332年征服埃及后,埃及被马其顿希腊人统治,他们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将军托勒密(Ptolemy,国王托勒密一世)的后裔。克莱奥帕特拉(Cleopatra)七世(该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被迫将埃及的统治权交给罗马,埃及在公元前30年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当罗马帝国于公元4世纪分裂的时候,埃及受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控制。基督教最终被官方接受,成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国教——这样就影响到了埃及文明的许多方面——但是,一些法老时代的影响却存留了下来。然而,当阿拉伯人于公元7世纪占领埃及时,伊斯兰教取代了基督教成为埃及的主要宗教,埃及这一古代文明所有的外在表现消失殆尽。
古埃及的任何现代年表均以曼涅托(Manetho,约公元前282年)著作中的王朝划分为基础。曼涅托是一位埃及祭司,所著编年史囊括了约公元前3100年到公元前343年埃及的统治者。他将王表分为30个王朝,现代历史学家还在使用,并且加上一个王朝。现代历史学家因掌握埃及历史文献、古典作家的记录以及其他同时代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希伯来和近东历史和文学文献)而得以建构埃及统治者及其统治年代合理、准确的顺序。然而,其建构的顺序有时也会证据不足或互相矛盾。本书所使用的年表根据的是《剑桥古代史》给出的体系。王朝之上是按“王国”或“时期”安排的,一般都被现在埃及学所普遍接受。
无人能明确定义或解释曼涅托为什么这样按王朝划分埃及王表。这本书中标出了全部准确的年代或有记录的事件。若人们只知道近似的年代,这本书用约公元前240年(或公元前240年左右)来表述。如果年代写作约公元前240年到约公元前160年,意为大约公元前240年到大约公元前160年。如果记作约公元前240年到公元前160年,其含义为大约公元前240年到确指的公元前160年,而公元前240年到公元前160年意指准确的公元前240年到准确的公元前160年。
埃及文明的历史迹象来源各异,计有古建筑、古器物、铭文以及人类活动的痕迹。这本书旨在勾勒出埃及文明从前王朝到罗马统治埃及结束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全貌。虽然这本书为读者另附了历史背景和环境的纲要,但各章还是按照主题而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前后编排,目的是便于读者查阅某个特定的主题。这本书试图将文献中的考古学、文学、古病理学或历史学因素分门归类,在适当的地方融进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
虽然信息的重复尽可能减到最小,但有些主题可能还是会不只在一处出现,因此可能会在不同的地方重复。完整的论述可以通过索引找到特定的主题和特定词汇的含义。章节题目提供了有关各个主题的现代知识,也列出了进一步的参考目录以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相关主题的材料。
我们在使用特殊术语或技术名词的时候,比如“诺姆”“陶片”或“王名圈”,会做简短的定义。列出的人名是被广泛接受的形式,遗址会按照广为人知的地名列出;然而,也同时列出不同的古埃及、希腊或现代阿拉伯的名字。关于国王名字的拼写,我们知道每个法老的头衔中都有五个名字,两个最重要的写在王名圈(典型的绳圈)中。本书实际上采用的是一个最广为人所知的名字。有些情况下,这意味着保留的是希腊化而不是埃及人自己使用的名字,例如,用齐阿普斯而不是胡夫;其他情况下,用的是埃及名字,例如,阿蒙尼姆赫特而不用阿蒙尼麦斯,辛外瑟瑞特而不用塞索斯特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