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印度文化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63902
  • 作      者:
    尚会鹏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在印度,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民族认同。我们中国人把民族、国家看得比较重,而在印度,对民族的认同主要在宗教。印度人曾经容许无数异族统治者君临其上,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不大在意什么人来统治剥削他们——无论是本地人或异邦人。对他们而言要紧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灵魂而非躯体;是无数的来生而非暂驻的今生。外来民族可以占领国土,掠夺财富,焚烧庙宇,屠戮人民,却无法改变印度教信仰。国家灭亡而印度教不会亡,印度教不亡民族就不会亡。甚至那些最强有力的统治者也领略了宗教的力量:旃陀罗笈多皈依了耆那教,阿育王成了圣者,希腊人国王弥南陀虚心地向佛教徒请教,残暴的游牧民族首领迦腻色迦王最后成了虔诚的佛教信徒,阿克巴大帝几乎皈依了印度教。在本世纪内史无前例地统一了印度全境的伟人甘地,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家毋宁说是一个圣者。古代印度没有使用武力,其文化却在在亚洲广大地区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宗教上的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是印度屡被征服却未被同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值得印度人引以骄傲的。
展开
作者简介
    尚会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印度社会与文化、比较社会文化研究,对日本政治与文化也有所涉猎。主要著作有《印度文化史》、《种姓与印度教社会》、《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图、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国崛起的时代,印度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公共话题。她距中国如此之近,其文化与中国文化又相差如此之远。<br>    作者用细腻生动的文字叙述了印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了他对印度文化与民族性格的深刻理解。本书以历史时段为经,以宗教文化为纬,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印度人民的精神世界。<br>    作者强调,宗教是印度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它渗透于文化的各个领域。以宗教为切入点,作者还介绍了印度哲学、思想、道德、法律、语言、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成就,并配合以精美的插图,呈现了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印度文化图景。
展开
精彩书摘
    商羯罗与吠檀多学派派印度教各思想流派在笈多王朝时代大体形成体系后,大都趋于保守,少有新的建树,但吠檀多学派是个例外。自从吠檀多学派的经典《梵经》(Brahma-stra,约形成于200年——450年)形成后,该学派一直没有停止发展,不断有学者从各种立场注释《梵经》,阐述新的看法,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近代。<br>    吠檀多思想继承了奥义书中探讨人与宇宙关系的传统,把“梵”与“我”的理论发展到十分复杂精致的地步。围绕“梵”与“我”究竟是一元还是二元,是有限制的一元还是没有限制的一元,是有限制的二元还是无限制的二元等问题,分成不同的流派。其中主张一元论的人较多,即认为“梵”与“我”是一回事。这派理论叫“吠檀多不二论”。对该理论贡献最大的有两个人物,一个是乔荼波陀(Gaudapda,约640年——690年),一个是商羯罗(Sankara,约700年一750年)。<br>    波陀是吠檀多不二论较早和较系统的表述者。主要著作有《蛙氏奥义颂》(又称《圣传书》)。他认为世界最高的原理是梵,亦即最高我。最高我有四位:第一是普遍位,这是梵的觉醒的状态,它认知着外界的对象。第二是光明位,此时梵处于梦眠状态,已经从外界事物和经验印象印象中初步摆脱出来,但还认知着内部的精神。第三是智慧位。这是一种深睡状态,一种纯粹意识,梵既摆脱了外界印象,也摆脱了内部的精神对象。第四是最高我的真实存在。在这个状态下,既无主、客观的对立,亦无时间、因果的制约。这个最高位就是梵,也是人的纯粹天性。“四位说”早在奥义书中已经出现,乔氏将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br>    关于最高我与个体我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二者是同一的,正如瓶中的虚空与大虚空之间的关系一样:当瓶被击破的时候,最高我和个我就合而为一,这叫“梵我不二”。<br>    “摩耶”的理论是乔荼波陀的一个重要思想。“摩耶”这个词早在奥义书中已经出现,但含义并不很明确。吠檀多哲学家们对此做了阐发后,成为了吠檀多思想的一个中心概念。这个概念的基本意思是,世界是“梵”通过其幻力创造出来的,因而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幻象。这也可以说是印度教对世界最根本的看法,这个概念对以后吠檀多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br>    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是商羯罗。他出生于西南印度今喀拉拉邦马拉巴尔海岸的伽拉迪(Kaladi ),属婆罗门种姓。少年时曾随著名学者乔茶波陀的弟子牧尊学习婆罗门教的经典,以后遍游印度各地,在贝拿勒斯曾与其他学派辩论,并在印度次大陆建立了四大修道院。逝<br>    世时年仅32岁。著有大批阐述吠檀多哲学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梵经注》(Brahmsatra-bhdshya) 。<br>    商羯罗进一步发挥了乔茶波陀的不二论思想,认为最高的梵是世界之源,万物依靠梵产生而梵并不依赖世界。梵是统一、永恒、纯净、先验的意识。它无内无外、无形无状,既不具有任何差别也不具有任何属性,既超主观也超客观,既超时空也超因果。但一般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便赋予梵种种属性。这样,梵就有了两个:一个是上梵,即无属性、无差别、无限制之梵;另一个是下梵,即有属性、有差别、有限制之梵。下梵具体表现为神抵、个体灵魂(个我)和世男万象。<br>    商羯罗也认为世界是梵通过“摩耶”制造的。“摩耶”是现象世界的种子,现象世界是由下智的人们对于上梵的无明或虚妄所引起。按照他的理论,梵通过“摩耶”创造世界的过程,很像一位魔术师在变戏法。它先取来五种细微物质:空、风、火、水、地,作为创造世界的基本素材,再将这五种细微物质相结合,产生出五种神奇的物质:空大、风大、火大、水大、地大。空大是有1/2空+1/8水+1/8火+1/8风+1/8地所构成,地大、水大、风大、火大也是按同样比例构成的。现象世界就是由这几种神奇物质变幻而来。最后,商羯罗的<br>    理论与其他印度哲学思想一样,最终归结到超越现象世界上。他认为,解脱就是亲证梵与我的同一,即“我就是梵”。解脱不是产生一种至善至乐的状态,而是除去无知的遮蔽。<br>    ……
展开
目录
    绪论 印度文化的背景和特征<br>    一 多样的生态环境<br>    二 多样的社会与文化<br>    三 宗教:印度文化最重要的特征<br>    第一章 印度河文化:印度文化的一个渊源<br>    一 印度河文化遗址的发现<br>    二 印度河城市的性质<br>    三 文字与艺术<br>    四 宗教生活<br>    五 印度河文化的衰落及对印度文化的影响<br>    第二章 早期吠陀文化:婆罗门教文化的兴起<br>    一 雅利安人的到来:吠陀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br>    二 宗教:吠陀教<br>    三 哲学思想的萌芽<br>    四 艺术<br>    第三章 后期吠陀文化:婆罗门教文化的鼎盛时期<br>    一 雅利安人的扩张和种姓制度的发达<br>    二 吠陀文献<br>    三 宗教生活<br>    四 奥义书的哲学思想<br>    五 音乐与舞蹈艺术<br>    第四章 “沙门”文化时期:佛教和耆那教文化的兴起<br>    一 城市的出现和自由思想的兴起<br>    二 释迦牟尼与原始佛教<br>    三 大雄与早期耆那教<br>    四 “异端邪说”:顺世论<br>    五 史诗的开端<br>    第五章 孔雀王朝时代的文化:佛教文化的大发展时期<br>    一 孔雀王朝的建立及统治<br>    二 佛教的发展与分裂:部派佛教<br>    三 正统婆罗门教经典的编纂<br>    四 婆罗门教的复兴:印度教的出现<br>    五 艺术<br>    六 游戏及娱乐<br>    第六章 贵霜王朝时代的文化:大乘佛教文化的出现与印度教文化的兴起<br>    一 贵霜帝国的兴起<br>    二 佛教的变化:大乘佛教的兴起<br>    三 《摩奴法伦》:社会等级秩序的完善<br>    四 文学<br>    五 雕刻艺术<br>    第七章 笈多时代的文化: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br>    第八章 后笈多时代的文化:印度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br>    第九章 穆斯林统治时期的印度文化:印度教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br>    第十章 近代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遭遇与融合<br>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br>    第十二章 印度文化在古代世界的传播<br>    后记<br>    注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